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市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把疫情防控的良好成效积极转化为抓经济发展的先机,发挥“四送一服”机制,全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形势有效好转。
一、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3月份,全市工业经济主要指标明显改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较1-2月份提高13.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
(一)采矿业和制造业发展向好。从三大门类看,3月份,采矿业增长30.8%,制造业增长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1.4%,采矿业和制造业增速较1-2月份分别提高21.1个和15个百分点,合计拉动3月份工业增长6个百分点。
(二)新兴产业发展明显改善。3月份,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较1-2月份提高16.2个百分点,高于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1个百分点,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2.4%。3月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13.1%,较1-2月份提高19.9个百分点,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为47.6%,较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
(三)重点行业生产加快。3月份,全市36个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当月增加值增速较1-2月份加快,25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纺织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21.2%、21.6%、15.6%、13.3%、10.1%。
(四)企业停减产面大幅缩小。3月份,全市停产企业22户,较1-2月份减少6户;3月份产值下降50%以上的企业133户,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比重为9.4%,较1-2月份减少9.1个百分点;产值下降-30%至-50%的企业88户,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比重为6.2%,较1-2月份减少10.3个百分点。
(五)小微企业拉动力强,新建企业支撑有力。3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小微企业增加值增长10.6%,高于全部规上工业5.6个百分点,较1-2月份提高23.1个百分点,对全部工业的贡献率为133.4%,拉动3月份工业增速6.7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建企业增加值增长51.5%,拉动全部工业增长4.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
(六)各县市区生产形势普遍好转。分县市区看,一季度全市7个县市区增加值增速均较1-2月份回升,除泾县(-4%)外,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郎溪县、广德市、旌德县实现正增长,增速分别为2%、0.8%和0.6%。
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一季度,工业品产销率为93.3%,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较1-2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3位,仅好于亳州市、马鞍山市和黄山市。
(二)部分行业生产持续下滑。一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3月份增加值同比下降39.2%,降幅较1-2月份扩大37.6个百分点;二是皮革羽绒加工行业,3月份增加值同比下降19.6%,增速较1-2月份回落20.3个百分点;三是橡胶行业,3月份增加值同比下降11.3%,降幅较1-2月份扩大6.2个百分点。
(三)大中型企业贡献不足。3月份,全市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8%,降幅较1-2月份扩大7.3个百分点,下拉3月份规上工业增速1.7个百分点。其中,全市产值前50强企业中,产值下降的企业21户,下降面达42%,增加值下降3.2%,下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速0.6个百分点。
(四)工业匹配性指标发展情况较差。一是工业用电量增速在全省位次不高。一季度,全市工业用电量16.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8.6%,增幅由1-2月份全省第4位下滑至全省第9位。其中,3月份工业用电量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6%,增幅居全省第16位。二是工业投资额同比下降。一季度,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7.6%,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第9位,其中,工业技改投资下降15.5%,工业投资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为43.8%,比去年同期下降4.9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国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并积极向好,企业复工复产已经没有障碍,但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为减少国际疫情对商品销售市场的影响,在中央积极扩大国内需求,释放消费潜力的环境下,一要有效引导企业拓宽销售渠道,引导企业产品转型升级,出口转内销,拓宽国内市场;二要继续加大企业帮扶,给予企业财税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三要继续加强企业摸排跟踪,掌握企业生产情况,确保达规企业及时入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