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四十年 宣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宣城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12-03 17:05
[字体: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1978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锐意进取,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巨大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开创了新时代宣城发展的新局面。

一、经济总量攀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宣城市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攀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仅5.34亿元,到1995年破百亿元,2016年破千亿元,2017年GDP达1185.6亿元,比1978年增长55.3倍,年均增长10.6%,与全省持平,高于同期全国9.5%的年均增速。经济总量的扩张大幅提高了人均占有水平, 1978年人均GDP仅224元,2017年增加到45467元(折合6734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我市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80.5亿元,1978-2017年均增长25.2%,占全省比重由1980年的1.9%提高到2017年的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31.5亿元,比1978年增长220倍,年均增长14.5%。

(二)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全市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0.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20.2亿元,年均增长15.9%,占全省比重由1978年的2.7%提高到2017年的4.5%。全市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1.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675.4亿元,年均增长19.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0.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05.6亿元,年均增长23.4%。人民币贷款余额由1978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226.2亿元,年均增长17%。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三次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协调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产业结构一直是农业主导,二、三产占比低,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53.8:26.2:20。2017年调整为11:48.1:40.9,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三一”的根本性转变,与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一致。2017年全市工业化率达41.4%,比2000年提高13.8个百分点,与全省基本一致。

(二)农业基础稳步夯实。四十年来,全市粮食生产持续稳定,近年来加快农业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取得全面发展。全市一产增加值由1978年的2.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31亿元。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72.1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123.1万吨;肉类总产量由3.1万吨增加到24.4万吨;水产品产量由0.3万吨增加到12.6万吨。2017年,全市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2家,国家级6家;拥有国家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省级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46个,无公害农产品有效论证企业81家。

(三)工业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多年来宣城市通过加强对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现成效。全市高耗能行业增长逐步回落,增加值占比逐步降低,并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医药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2017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仅18%。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9.9%,高于全省5.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比重47.9%,高于全省7.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4.1%,目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服务业支撑力逐步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促进传统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三产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86.1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提高到40.9%,提高20.9个百分点。2017年,服务业六大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7.9亿元,对GDP增长贡献率为8.2%;占比最高的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18亿元,对GDP增长贡献率为25.3%。其中电子商务横空出世,近年来发展迅猛。截止2017年,全市有网络销售的批零企业43户,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4.8亿元,增长速度达21.3%。

三、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

(一)外贸总量快速扩大。我市对外贸易起步于1995年,当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不到五千万美元。200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2006年突破2亿美元,2007年突破3亿美元,201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5.3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近32倍,年均增长16.5%;其中出口额14亿美元,进口额1.3亿美元。我市企业生产的机电产品、汽车零部件、塑料及橡胶件、纺织品、卫浴产品等远销美国、欧盟、亚非拉等国家和地区。

(二)对外合作不断深化。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由2000年的1219万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9.2亿美元,增长了75倍;2017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6家;合同利用外资1.2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7.6倍。新增境外投资企业4家,实际对外投资133万美元。

(三)旅游产业蓬勃发展。1995年全市旅行社仅3个,旅行社职工人数仅17人,国内旅游人数79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215人,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3万美元。发展到2017年,全市旅行社达85个,比1995年增长27.3倍;旅行社职工达584人,增长33.4倍;国内旅游人数达3115.4万人次,增长38.4倍;接待入境游客达20.5万人,增长169倍,其中接待外国人12.7万人;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1亿美元,增长高达255.9倍。

四、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市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一)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2000年至2017年,宣城市城镇化率从21.62%上升到53.69%,提高了32.07个百分点。2017年市区建成区面积58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长2.2倍;人均城市道路面积32.5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2倍;城市绿化面积4230公顷,比2000年增长11倍;城市道路长度457.9公里,比2000年增长2.7倍。燃气普及率由2000年的72%提高到98.5%;用水普及率达99%。城市公交从无到有,到2017年,全市运营公共汽车数达283辆,运营客运总量达2877万人次。市区共有出租车999辆。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我市首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获得成功,更获得全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荣誉,以及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文房四宝之城等国字荣誉称号。

(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自2012年提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2012-2017年间,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1%;2017年我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8%,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1%,较2000年提高57.9个、45.8个百分点;2010年全部行政村实现公路通达。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民共享改革成果

(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宣城市教育事业通过改革和发展,师资力量逐步壮大,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1978年全市共有各类中小学校4644所,小学在校生44.4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5.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784人。经过教育体制改革,2017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759所,在校学生33.2万人,专任教师2.3万人。其中中职学校13所,在校学生3.1万人;普通中学152所,在校学生10.1万人;小学169所,在校学生13.2万人。2017年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4.3%,高中毛入学率达96.1%。近年来,我市高等教育发展显著。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合肥工业大学在我市建设宣城校区,2017年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招生人数2300人,在校学生数10246人,毕业生数2788人,落地宣城专任教师123人。宣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人数2652人,在校学生数7246人,毕业生数2342人,专任教师358人。

(二)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提升。40年来,我市医疗卫生条件和居民健康水平有了极大改善和提高。2017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36个(不含村卫生室),比1978年增加74个,其中医院46个,卫生院8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761人,比1978年增加8773人,其中执业医生4416人、执业助理医生928人,注册护士5857人。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2751张,比1978年增加7466张。按常住人口计算,每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19.1人,每万人医院床位数45.5张。

(三)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突飞猛进。2017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347公里,比1990年增长2.5倍,其中高速公路392公里。全市拥有民用汽车35.1万辆,比2003年增长7.9倍,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31.6万辆。全市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由1978年的208.9万吨公里增加到126.9亿吨公里;完成客运周转量由1978年的862.5万人公里增加到13亿人公里。邮政通讯事业取得惊人成就。2017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3.1亿元,比1978年增长923倍。201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25.9万户,比2000年增长32.4倍,其中3G、4 G移动电话用户分别为21.8万户和157.7万户;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63.1万户。

六、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一)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宣城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47元增加到2017年的64163元,增长116.3倍,年均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527元增加到2017年的33548元,增长62.7倍,年均增长13.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81元增加到2017年的14590元,增长 179.1倍,年均增长13.9%。居民消费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5年的506元增加到2017年的18156元,年均增长11.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1年的267元增加到2017年的10927元,年均增长10.6%。居住条件日益改善。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7.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2.3平方米。

(二)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不断完善。2017年全市分别有1.7万城镇居民和7.5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9倍和2.9倍。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1995年的8.1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48.8万人,增长5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2000年的6万人增加到33.3万人,增长4.6倍;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由2005年的3.5万、12.3万人增加到2017年27万人、15.5万人。201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227.4万人,参合率102.4%,比2007年增加21.2万人、提高10.1个百分点。

(三)精准扶贫取得明显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为目标,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历史性成效。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脱贫88747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3.2%下降至0.066%,109个贫困村出列。其中2017年脱贫790人,97个贫困村出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