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3亿元,同比增长11.7%,增速与全省持平。总量居全省第11位,位次与上半年持平,增速居全省第10位,位次比上半年后退3位。
一、消费市场运行特点
(一)城乡市场保持同步增长。
前三季度,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222.9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7.7%;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163.4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2.3%。乡村消费市场增速继续快于城镇消费市场增速,高出城镇增速0.3个百分点。
(二)餐饮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餐饮收入49.7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2.0个百分点;全市商品零售336.6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随着我市餐饮业经营形势的进一步好转,餐饮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三)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平稳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155.3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高出全省1.0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9位,位次比上半年后退1位,增速居全省第8位,位次与上半年持平。
(四)居住类相关商品消费继续升温。
前三季度,全市房地产去库存继续稳步推进,商品房库存量与年初相比大幅下降。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3.5%,居住类相关商品消费继续升温。其中,五金、电料类零售额0.5亿元,同比增长37.0%,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11.0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家具类零售额1.8亿元,同比增长24.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2.3亿元,同比增长23.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
(五)电商企业零售额高速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有公共网络业务的零售企业达42户,比去年同期增加4户。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3.3亿元,同比增长23.0%,高于同期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10.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8个百分点。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市消费市场虽然一直延续平稳运行的态势,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依然保持较高增速,但从市场培育、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分析,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市场培育进展缓慢。
前三季度,全市新增4家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分别为宣州1家,泾县2家,旌德1家。从申报企业的数量看,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家;从申报企业的规模看,均为刚达限的微型企业;从申报的行业看,2家为住宿业企业,2家为零售业企业。由于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新增企业对全市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起不到明显的拉动作用。
(二)批发业销售额增速大幅回落。
前三季度,受再生资源类企业销售异常的影响,全市批发业销售额增速大幅回落。全市再生资源类限上批发企业一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321.6%,二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35.7%,三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17.9%,批发业销售额增速逐季大幅回落。受此影响,前三季度批发业销售额增速较一季度回落9.7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落3.8个百分点。批发业销售额增速的大幅回落,直接影响批发零售行业增加值的测算。
(三)重点企业零售额增速普遍回落。
前三季度,全市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有32家,累计零售额96.4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62.1%。32家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0.0%,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4个百分点,低于同期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2.2个百分点。32家企业中,零售额同比下降的有5家,零售额同比增速比上半年回落的有14家,其中安徽省台客隆连锁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宣酒销售有限公司、宣城宝利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零售额增速较上半年回落幅度较大,在15个百分点以上。重点企业零售额增速的普遍回落,带动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下行。
(四)重点行业零售额增速回落。
前三季度,全市23个商品零售类值中,金银珠宝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通讯器材类和棉麻类零售额同比分别下降65.9%、9.9%、8.4%和16.7%。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日用品类、石油及制品类等重点行业零售额增速较上半年,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饮料类、烟酒类、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速回落幅度在5个百分点以上。重点行业零售额增速回落,对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关联指标增速大幅回落。
从省局评估情况看,我市涉及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评估的五个指标,增速在全省的位次均不靠前。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增速较上半年略有提升外,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批零增值税、一般公共服务性支出等指标增速较上半年均呈回落态势,分别回落1.0、56.2、17.4个百分点。其中,批零增值税和一般公共服务性支出增速的大幅回落,加之权重较大(占30%),直接影响到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评估。
下一步,在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的基础上,要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分析和研判,找出我市消费市场发展的短板,进一步优化调整消费品供给结构,努力扩大有效供给,激发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