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统计分析

宣城市高能耗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宣城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5-12-09 11:15
[字体:  ]

近几年,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调整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高耗能产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高耗能产业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比重比较高,能源成本在产值中占成分比较高的产业,也可以称为消耗能源密集型的产业。依据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高低,国家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列为六大高耗能行业。

目前宣城市的主要耗能集中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四大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包括:化肥(化学原料)、钢铁、铜材、水泥等。

一、全市高耗能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高耗能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仍占有较大比重

从企业数量看,1-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1356户,其中高耗能企业439户,占比32.4%,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4户;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57户;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8户;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7户。

从增加值总量看:1-7月份,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31.9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高耗能产业增加值90.8亿元,总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9.2%,全市高耗能产业比重高出全省12.8个百分点。

(二)高耗能行业效益状况不容乐观

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利润总额46.6亿元,同比下降4.4%,其中六大高耗能产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为17亿元,下降4.3%。亏损企业157家,亏损总额3.6亿元,增长34%,其中高耗能行业亏损企业63家,亏损总额2.2亿元,增长59.6%。实现税金总额23.8亿元,增长4.4%,其中高耗能行业10.3亿元,下降13.4%。高耗能产业的亏损额大幅增长,实现税金大幅下降。

(三)高耗能企业停产减产情况严重

从生产情况看:长期停产企业23家,这23家企业本年至今未生产,而去年同期产值为27.6亿元,半停产或者开工不足企业73家(产值小于去年同期的70%),其中影响较大的企业有:绩溪县万全铜业有限公司、广德红枫铜业有限公司、郎溪县运通铜业有限公司、郎溪县鑫鼎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广德新东峰铜业有限公司、宣城市东方铜业有限公司。

二、高耗能产业走势对全市工业的影响

(一)对总产值的影响

2015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002.9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六大高耗能产业实现总产值41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1.1%,产值同比增长1.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5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23.8%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耗能产业总产值比2013年分别增长11%9.8%,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41.2%,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1个百分点,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37.1%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耗能行业总产值比2012年分别增长15.8%16%,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41.8%,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7个百分点,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42.3%。从近几年发展情况看,我市高耗能行业产值增速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占比呈现回落趋势,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也是逐年回落。

(二)对利润的影响

2015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46.6亿元,同比下降4.4%。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利润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6.5%,同比下降4.3%2013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分别为增长16.7%2.2%,同期六大高耗能行业利润分别为增长34.8%、下降7.3%,拉动全部工业利润增长10.5个百分点和下降2.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由于高耗能行业利润占比较大,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增幅影响明显,高耗能产业实现利润由2013年的大幅增长34.8%到今年1-7月下降4.3%

(三)对用电量的影响

从供电部门提供数据看,今年1-7月,全市工业用电为34.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7.3%,六大高耗能产业用电量为17.9 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4.4%,行业用电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的52.2%,同比回落4.3个百分点。20141-7月六大高耗能产业用电与2013年基本持平。从趋势上看,最近两年,六大高耗能产业用电总量在逐年下降,占全部工业用电总量比重在逐年减少。由于工业用电对全市工业增加值增幅起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高耗能行业用电大幅下降,导致全部工业用电的下降,将直接影响到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全市工业经济的增长将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

三、全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轻、重工业结构不优

虽然近年来我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努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关、停、并、转了一部分高耗能重工业,但重工业在工业总量中的比重依然较大。1-7月,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1.9亿元中,轻工业占24.3%,重工业占75.7 %,轻重工业比例结构仍然不优。重工业比重过高的工业结构,一方面重工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效应减弱,另一方面消耗过多的能源,不利于工业结构转型。特别是高耗能企业利润微薄,抗风险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规模仍较小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虽然呈逐年上升态势,分别由2013年的32.6 %18.6%提高到20151-736.1%23.5%,提高了3.5个、4.9个百分点,我市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比全省低2.2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近两年来发展较快,但基础薄弱,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市场占有份额大、经济带动能力强、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大集团、大企业。此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起步晚,仍不能适应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对外竞争的需要。

(三)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截至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56家,大中型企业仅92家,只占全市6.8 %。大部分企业是企业,不少企业由于达不到合理规模,在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方面产生浪费,整体效益大打折扣,即使在大中型企业中,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很少(全市大型企业仅9家),2014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23户, 产值过5亿元的也只有46户,因此缺乏经济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企业产业链延伸的加快,也不利于我市工业整体效益和规模效应的发挥。与此同时,全市产品结构也不合理,工业产品中名优特新产品不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仍以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为主体,附加值不高。

四、对进一步加快宣城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高耗能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的比重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用能效率和所占比重变化对全市工业影响明显。要使节能降耗和经济发展达到双赢,就必须优化行业结构,加快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加大对现有产品的延伸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通过调整工业内部行业结构,促进行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达到提高工业用能效率和社会总体能源效率的目的。要加快鼓励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产出、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的发展。要严把市场准入关,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坚决杜绝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项目,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限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

(二)依靠技术进步,加快高耗能行业升级

一方面,高耗能企业本身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节能技术,从产品设计、生产加工、产品使用等各个环节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废弃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效率低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工艺、设备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鼓励、引导高耗能企业开展节能改造,同时要加强对高耗能企业执行节能标准、节能技术进步及淘汰落后产能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行为,抑制产品单耗高、生产工艺落后的用能企业的盲目发展,改变长期存在的企业缺乏科技进步动力和实力的状况,真正走上技术水平先进的现代高耗能产业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协调发展的路子,推动我市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如汇宇能源、广信农化、司尔特肥业通过技术改革既改善了生产工艺,使产品质量得到优化,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汇宇能源,该企业在去年底成功申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三)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我市的高新技术工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零部件和新材料行业,无论是高新技术企业数还是规模总量以及涉及的行业等,所占的比重都较少。因此,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必须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信息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贯穿低碳经济理念,积极发展新型建材、新能源等节能环保产业;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总量,扩大高新技术规模,扩宽高新技术领域,力争在十二五末使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将企业做大做强

从实际来看,近几年我市经济增长的速度较快,但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结构也比较单一,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引进新的经济增量。要抓大不放小,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要争取,千万元、百万元的项目也不要放任不管。进一步引进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广、见效明显的重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现有规模企业引导企业上项目,走强强联合之路,扩大企业规模和市场占有量;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强现有规模以下企业的扶持引导,促进其提档升级和发展壮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