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统计分析

宣城市2012年消费品市场分析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宣城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03-20 10:53
[字体:  ]

2012年宣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4%,增速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

(一)从消费市场所在地看,城市消费仍处于主导地位。

按经营单位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9.9亿元,增长16.5%,其中城区零售额86.8亿元,增长17.3%;乡村零售额95.9亿元,增长16.1%。城镇消费对全市零售额增长贡献率达64.4%,城镇市场在份额、贡献率上占主导地位。由于面向整个农村市场的消费品供给结构并没有实现多样化、多层次化,使得农村大件、贵重商品等消费仍大多集中在城镇市场,因此,无论从消费的总量、结构还是质量上看,农村消费对拉动全市消费增长作用仍然和城市消费差距明显。

(二)从规模上看,限额以上企业增势强劲。

2012年,我市限额以上商贸单位数量大幅度增加,2012年底共有限额以上单位327家,比2011年新增53家单位,2012年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14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2.9%,与去年同期相比比重提高了9.2个百分点,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3%,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个百分点,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三)从行业分组看,住宿餐饮业快速发展,批发零售业仍占主导地位。

2012年全市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4.8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大大高于全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批发零售贸易实现零售总额221亿元,占零售总额的83.1%,同比增长13.7%,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下降了2.8个百分点,但仍然是全社会消费品市场的主导产业。

(四)从限上单位商品零售分类看:全年消费升级类商品增幅明显,家电、汽车消费拉动作用有所下滑。

  1、物价上涨、刚性需求带动基本生活类商品较快增长。

由于物价上涨较快,尤其是吃、穿类商品,而这些都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有着相当大的刚性需求。在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双重因素作用下,2012年限上商贸企业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零售额115562万元,同比增长2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47027万元,同比增长28.6%;日用品类实现零售额20938万元,同比增长48.5%。基本生活类商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重要因素。     

2、多因素共同推动发展和享受型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高速增长。

受负利率不断扩大、证券市场持续缩水和国际金价上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居民投资渠道受限,出于防范通胀、保值避险的考虑,消费者对金银珠宝类商品消费情有独钟。金银珠宝类商品销售呈现高增长,2012年限上商贸企业实现金银珠宝类零售额27043万元,同比增长274.9%。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人们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同比增长较快。化妆品类、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65.9%40%;同时居民注意改善家庭居住环境,2012年家具类零售额增长140.6%

 3、汽车类、家电类销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

2012年全年汽车类实现零售额42.8亿元,同比增长37.8%,虽然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3.9个百分点,但仍然占整个限上企业零售额的比重为37.5%。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达31.2%,拉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1个百分点。

2012年是安徽省家电下乡政策的最后一年,随着优惠政策的取消和家电市场的饱和,我市家电类产品的增长幅度明显放缓,2012年限额以上企业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32692万元,同比增长27.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7.2个百分点。

二、制约我市消费品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新增限额以上单位数虽然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贡献率仍有待提升

近两年我市限额以上企业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10年底我市有限额以上商贸单位203家,2011年底增长到274家,2012年增长到327家,但与全省水平比较,企业数偏少,规模较小,2012年全省共有限额以上商贸单位6577家,我市仅占全省单位数的5%;我市的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42.9%,低于全省5个百分点,我市的限额以上单位户均零售额为3486万元,也低于全省平均4138万元的水平;全省超十亿的企业有142家,而我市只有6家,所以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看在安徽省我市都处于较低水平,应积极培养或引进大型商贸企业,进一步提升限上单位的比重来加大拉动商贸发展的力量。

(二)民生工程成效斐然,但城乡消费水平差距仍然较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达到20478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012年达到9036元,增长15.2%,农民收入快于城镇1.4个百分点,由此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均有较快幅度的增长,城乡收入差别也在缩小,但收入差距仍然相当大,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因素,在消费上体现在农村市场的消费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城市市场的消费增长,2012年乡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低于城镇市场0.4个百分点,低于城区市场个1.2个百分点,如何进一步有效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各级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从盈利状况看,整体经济效益欠佳

近年来,由于能源、粮食、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扬,导致商贸流通企业购进成本增加,而在销售终端,由于买方市场形成,一些商家为争夺客源,无奈采取低价竞争和各种优惠,使商业毛利大大减少。同时流通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一是商贸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资源配置价格不同,流通企业成本增加过快。从对商贸流通调研情况看,多数企业依然执行商业水、电,燃气价格,水、电耗费是商业企业经营中的刚性费用支出,水电价格偏高,造成企业成本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特别是人工成本及商业房屋租赁费用的不断攀升,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从而导致商品销售利润率下降,一些企业入不敷出,亏损破产。从2011年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看,宣城市零售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率高达55.4%,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分别仅为2.2%、2%,表明企业的盈利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平,住宿餐饮企业盈利水平也非常不理想,全市76家限上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利润总额仅为3576万元,平均每家企业仅盈利47万元,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1.2%

三、加快宣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宣城市发展的实际,应把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作为经济发展中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零售业的改造提升,充分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

以连锁经营为主要载体,加快零售业的改造提升,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的一种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现代零售业的发展主流。宣城市连锁经营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但由于在流通企业改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没有形成发展连锁经营的合力,导致整体规模较小。宣城市本地的连锁经营企业普遍存在单店规模小、门店数量少和知名度低等方面的问题。随着零售领域的开放,国内外一些知名连锁企业加快了进入宣城市的步伐,挤压了宣城市本地企业的发展空间。对此,我们要正视现实,根据宣城市各地的实际,明确发展重点。当前,应继续发展农村连锁企业,构筑县城、中心集镇和经济发达村的农村连锁网络。在支持发展直营连锁的同时,鼓励以商品、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为纽带,发展特许经营,进一步拓宽发展连锁经营的行业范围。

(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是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发达的商贸流通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培育大型民族商贸流通企业既是先进商贸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也符合宣城市经济发展的定位。宣城市应抓住机遇,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培育,鼓励市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以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特许经营、托管等方式,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

(三)加大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创新力度,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我市消费需求不足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村居民的消费不足。农村、农民消费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购买力的问题,但流通渠道不畅,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是重要原因之一。扩大消费的差距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要重视农村市场开发,大力培育农村消费品市场,规范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培育和建立适应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的零售业态和流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强化信息技术利用,打破城乡阻隔,逐步形成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城市与农村一体化的流通网络。同时,建议各级财政应逐步加大对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特别是涉农流通基础设施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冻冷藏仓储设施等的投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