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相对较快增长势头 稳增长压力仍然较大
——上半年全省经济形势系列分析之一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相对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初步测算,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778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1.4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478.4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2482.1亿元,增长9.2%。对当前全省经济形势的基本评价是:下行势头初步遏制,支撑增长因素增多,有望朝回升方向发展;但企稳回升基础脆弱,稳增长压力仍然较大。
一、整体经济运行平稳,较快增长格局未变
受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今年以来我省经济走势与全国一样,总体呈下行态势,主要指标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处在较快增长区间。
1.主要指标增幅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上半年GDP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高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2009年同期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5%,回落3.5个百分点,高于2009年同期0.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14.8%,回落21.1个百分点,高于2009年同期6.6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长10.9%,回落21.3个百分点,好于2009年同期(为下降32.9%)。
2.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再获丰收。上半年,一产增加值增幅与全国持平,比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夏粮总产260.3亿斤,增长6.6%,实现连续9年增产。早稻面积继续调减,苗情总体好于上年。油菜籽产量增加,总产126.6万吨,增长3.1%。畜牧业发展平稳,6月末,全省生猪存栏1436万头,增长3.6%;能繁母猪存栏138.4万头,增长3.7%。上半年,全省生猪出栏1297.1万头,增长3.8%;猪牛羊禽肉产量168.6万吨,增长5.5%;水产品产量99.5万吨,增长4%。
3.工业生产缓中趋稳,企业效益保持增长。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80.4亿元,增长16.5%。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1094.4亿元,增长19.7%;重工业增加值2386亿元,增长15.1%。分行业看,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增加值同比增长的有37个,增幅超过20%的有20个。分产品看,发电量、原煤产量分别增长5.5%和7.5%,钢材增长0.9%,家用洗衣机、彩电分别增长4.4%和19.5%。
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596.6亿元,增长19.7%,增幅比全国高8.4个百分点;利润506.1亿元,增长2%,全国为下降2.2%,39个行业中利润同比增加的有28个。
4.投资稳定增长,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6775.3亿元,增长22.8%。其中,房地产投资1436亿元,增长17.9%。分产业看,一产投资138.4亿元,增长72.1%,增幅比全部投资高49.3个百分点,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5%提高到2%;二产投资3124.2亿元,增长14.7%;三产投资3512.8亿元,增长29.6%,增幅高于全部投资6.8个百分点。
5.消费平稳增长,农村增速较快。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6.3亿元,增长16%。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1214.8亿元,增长19%。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12.8亿元,增长1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63.5亿元,增长16.2%。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2379.2亿元,增长15.7%;餐饮收入303.5亿元,增长18.6%。
6.出口较快增长,利用外资平稳增加。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159.1亿美元,增长10.9%。其中,出口97.3亿美元,增长28.1%;进口61.8亿美元,下降8.5%。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0家,下降25%;合同利用外资10.6亿美元,下降25.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6.7亿美元,增长21.4%。
7.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支出重点突出民生。上半年,全省财政收入1588.6亿元,增长14.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22.3亿元,增长22.5%。地方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长13.6%,其中增值税增长5.8%,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2.8%和27.9%。财政支出1758.5亿元,增长28.6%。其中,民生支出1404.8亿元,增长34.2%,占全部财政支出的79.9%,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住房保障等重点支出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8.存贷款稳定增加,新增额同比多增。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1701.7亿元,增长16.5%;余额比年初增加2298亿元,同比多增75.9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1534亿元,同比多增325.8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177.3亿元,增长19.9%;余额比年初增加1448.2亿元,同比多增196.9亿元。
二、下行势头初步遏制,一些积极变化显现
二季度以来,随着国家和我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举措付诸实施,经济下行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出现了缓中趋稳、稳中见好的一些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
1.主要指标增速稳中加快。4、5、6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8%、15.7%和16.3%;财政收入分别增长7.1%、12.8%和16.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2%、19.8%和19.7%;出口额分别增长12.5%、31.7%和54.8%;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分别增长15%、15.5%和16.5%,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8.5%、18.9%和19.9%。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8%,增速比1-5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
2.企业产销形势趋于好转。从工业用电量看,4、5、6月份分别增长1.5%、5.9%和11.9%,增速逐步加快,上半年累计增长6%,增幅居全国第8、中部第2位,其中6月份增幅居全国第3、中部第1位。从工业产品销售率看,上半年平均为97.5%,比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业企业“两金”增长放慢,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增长25.7%,增幅比一季度回落4.4个百分点。
3.增长领先地位继续保持。与全国相比,上半年我省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出口、财政收入等指标增幅分别高4.2个、6个、1.6个、2.4个、18.9个和2.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居全国第5位,比一季度、去年同期分别前移1位和4位;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居全国第6位,比一季度、去年同期分别前移1位和1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国第1位,比去年同期前移10位,与一季度持平。在中部地区,上半年我省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均居第1位,比去年同期分别前移1位和2位;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居第3位,比去年同期前移1位。
4.各类物价涨幅持续回落。今年以来,虽然物价总体保持上涨,但涨幅基本逐月回落。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涨幅比去年同期低2.8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4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上涨1.4%,涨幅比全国低0.8个百分点,为近31个月来最低水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也逐月回落,4、5、6各月两者均由升转降,且降幅趋于扩大,上半年分别下降0.4%和0.3%。随着价格总水平的降低,工业企业高进低出的局面得到改变,有利于企业减轻经营压力。
5.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91.5元,增长14.3%,增幅比全国高1个百分点,与陕西、云南并列全国第3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259.9元,增长18.9%,比全国高2.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
三、稳增长基本面趋好,经济有望回升向好
当前,在“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政策基调下,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已开始实施并发挥效应,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面正趋好转,特别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增强,预示着经济有望回升向好。主要基于以下判断:
1.小微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至5月末,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微企业达11127户,上半年实现增加值增长33%,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6.5个百分点,高于大中型企业25.6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1.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7.4%,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17.7个百分点,贡献率为74.1%;利润增长58.8%,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2%提高到49.9%。
2.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一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增长,上半年增加值分别增长18.4%和16.9%,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1.9个和0.4个百分点。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劲增长,上半年总产值增长35.5%,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6.1个百分点。三是六大高耗能行业低增长,上半年增加值增长12.6%,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低3.9个百分点。
3.新开工投资项目规模扩大。上半年,全省新开工项目9489个,比去年同期减少2179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下降1.9%,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4.3%。尤为可喜的是,新开工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6389.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91.4万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平均规模为5.05亿元。
4.货币供应增速逐步加快。随着央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全省货币供应增速逐步加快。3-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8.1%、18.5%、18.9%和19.9%,增速呈逐月加快态势,且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1.5%、11%、11.8%和12.2%。
5.皖北和县域发展加快。上半年,皖北六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分别由去年同期的27%、40.5%提高到28.8%和43.4%;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1.9%和18.6%,增幅比全省高7.1个和3.8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61.3%和32.7%,比全省高50.4个和21.8个百分点。皖北和县域发展加快,将使全省经济稳定增长获得多点支撑。
四、企稳回升基础脆弱,稳增长仍面临压力
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长期累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较为突出,经济增长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还较多,趋稳乃至回升的基础仍较为脆弱,稳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主要表现在:
1.大企业生产和效益双下滑的状况有待改变。从生产看。上半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4%,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低9.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铜陵有色、马钢、江汽、安庆石化、芜湖美的等骨干企业的产值均比去年同期减少30亿元以上。从效益看,上半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下降24.9%,降幅比一季度扩大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1倍,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35.8个百分点;亏损面为19.9%,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7.4个百分点。
2.投资者信心不足的状况有待改变。主要表现为制造业投资增长乏力。上半年,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19.3%,增幅比一季度、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8.4个和28.4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5.9%,回落15.6个和49.6个百分点。从制造业新开工项目看,上半年下降28.1%,降幅比全省高15.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高16.3个百分点;计划总投资下降19.6%,与全部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3.9%形成较大反差。制造业投资增长放缓,反映了投资者对当前经济发展的信心不足,也反映推动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动力有可能在减弱。
3.房地产市场低迷的状况有待改变。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6.3%和4.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6.9%和8.8%。6月末,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增长43.4%,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64.6%,两者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12个和27个百分点。因商品房销售不畅,上半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由一季度增长2.5%转为下降24.2%,购置土地面积由一季度增长20.9%转为下降16.8%;房地产开发企业各项应付款增长64.5%,增幅比去年同期回升20.5个百分点。由于我省工业中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原材料及家电等产业比重相对较高,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对我省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相对较大。
4.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放缓的状况有待改变。受前两年刺激消费政策拉动所造成的需求饱和及房地产调控等的影响,今年以来消费需求增长乏力(上半年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为2007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放缓是主要原因。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汽车增长13.3%,比去年同期回落4.3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8.7%,回落22.5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增长27%,回落22.1个百分点;建筑及装潢增长32.9%,回落11.2个百分点;家具增长22.8%,回落43.5个百分点。
5.利用外资持续下滑的状况有待改变。从利用外资看,上半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幅比去年同期、一季度分别回落34.3个和12.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我省合同利用外资持续下降,上半年降幅达25.9%,由此意味着利用外资增长后劲不足。从利用省外资金看,上半年全省省外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428.1亿元,增长20.2%,增幅比去年同期、一季度分别回落46.8个和11.4个百分点。
以上情况表明,虽然目前我省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不少有利于经济企稳回升的积极变化,但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实现稳中求进要求,尚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五、合力克难攻坚,确保稳中有进
当前,全省经济发展正处在迎难而上、倒逼转型的关键时刻,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放大政策措施效应,扩大积极变化成果,确保整体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好中见快。
1.稳住现实增长点。把拓展市场、争取订单、扩大销售作为保企业运行、保增长的“牛鼻子”,全力以赴帮助现有企业稳定生产、稳定销售,巩固和扩大市场。有关部门要指导和服务企业用好现有各项帮扶政策,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2.紧抓新的增长点。力促新上项目快建、快投、快回报,特别是有市场容量和空间的,要按照“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的要求,抓准盯牢,步步紧跟,努力提高项目签约率、开工率、竣工率和投产达标率。同时,加快项目报批进度,争取更多项目获国家快批。
3.挖掘潜在增长点。引导企业抢抓机遇,加大技改投入和实施扩能改造,盘活经营效益低下或闲置的厂房、办公楼等存量资产。加大园区已批未建企业的催建力度,提升园区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投资强度。加强对因市场等原因暂时不能实施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毫不放松招商引资工作。此外,还要引导企业实施资产重组或联营,抱团取暖。
4.积累后续增长点。利用目前市场需求不足形成的“倒逼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激励引导作用,积极支持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同时,要不断培育和促进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5.拓宽融资增长点。在总结近年来我省以股票和债券直接融资为主并取得成功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租赁、信托、引进外资等非银行融资渠道,积极争取社保基金、央企、保险公司等融资,并重点在搭建融资平台、为直接融资寻找更为便捷通道、尽量减轻直接融资相关方后顾之忧等方面下功夫。
撰稿:赵金宝
赵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