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伴随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呈稳步提高的良好态势。
一、基本情况
2011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稳步提高,达到40640元,比上年增加6299元,名义增长18.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9%。与全国相比,我省工资水平低1812元,但差距比上年缩小994元,平均工资实际增幅比全国高3.4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我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居第11位,在中部居第1位。
(一)分类别看,企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增长最快
全省分类别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单位:元、%
类 别 |
2011年 |
增资额 |
名义增长 |
总 计 |
40640 |
6299 |
18.3 |
企 业 |
42030 |
6881 |
19.6 |
事 业 |
37696 |
5694 |
17.8 |
机 关 |
40359 |
4011 |
11.0 |
随着“用工荒”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渐蔓延到内陆省份,“招工难”也开始影响到我省企业。为了稳定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积极性,企业普遍采取加薪措施来增加一线工人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2011年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42030元,比上年增加6881元,增长19.6%,工资水平、增资额与增幅均高于事业、机关单位。
(二)分经济类型看,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平均工资最高,增长最快
2011年,我省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0732元,比上年增加5718元,增长16.3%;集体单位29205元,增加4668元,增长19%;其他经济类型单位41649元,增加7062元,增长20.4%。其他单位工资水平、增资额与增幅均高于国有和集体单位。
分经济类型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单位:元、%
经济类型 |
2011年 |
增资额 |
名义增长 |
总 计 |
40640 |
6299 |
18.3 |
国有单位 |
40732 |
5718 |
16.3 |
集体单位 |
29205 |
4668 |
19.0 |
其他单位 |
41649 |
7062 |
20.4 |
(三)分行业看,采矿业工资水平最高,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最快
分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单位:元、%
行业 |
2011年 |
增资额 |
名义增长 |
总 计 |
40640 |
6299 |
18.3 |
农、林、牧、渔业 |
20485 |
3370 |
19.7 |
采矿业 |
66172 |
8651 |
15.0 |
制造业 |
36579 |
7120 |
24.2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47566 |
6771 |
16.6 |
建筑业 |
36376 |
7818 |
27.4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36837 |
6565 |
21.7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42143 |
3258 |
8.4 |
批发和零售业 |
30846 |
3581 |
13.1 |
住宿和餐饮业 |
22867 |
4360 |
23.6 |
金融业 |
64288 |
8709 |
15.7 |
房地产业 |
34081 |
6185 |
22.2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38974 |
14990 |
62.5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 |
44303 |
7522 |
20.4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27222 |
4506 |
19.8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28534 |
4913 |
20.8 |
教育业 |
38435 |
5278 |
15.9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39412 |
6604 |
20.1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5636 |
6317 |
21.5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39416 |
4114 |
11.7 |
从工资水平看,在19个行业门类中,只有5个行业的工资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资水平位于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采矿业(66172元)、金融业(64288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7566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4303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2143元);工资水平位于后五位的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20485元)、住宿和餐饮业(22867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7222元)、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8534元)、批发和零售业(30846元)。
从工资增长看,2011年各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都保持较快增长,有18大行业增长速度在两位数以上,其中有8大行业增速超过20%,增长最快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62.5%,其次为建筑业,增长27.4%。
(四)分市看,各市工资均呈两位数增长,淮南淮北工资水平突破50000元
2011年,我省16个省辖市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均呈两位数的增长,其中合肥、淮北、阜阳3个市的增资额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阜阳、滁州、宿州、合肥、安庆5个市的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平均工资位于前六位的分别是淮南市(51913元)、淮北市(50060元)、马鞍山市(46439元)、合肥市(45442元)、铜陵市(42815元)和芜湖市(41945元),同时也只有这6个市平均工资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于后四位的分别是六安市(32052元)、亳州市(32241元)、阜阳市(32777元)、蚌埠市(32853元)。
各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单位:元、%
地 区 |
2011年 |
增资额 |
名义增长 |
实际增长 |
安徽省 |
40640 |
6299 |
18.3 |
11.9 |
合肥市 |
45442 |
7441 |
19.6 |
13.2 |
芜湖市 |
41945 |
5762 |
15.9 |
9.6 |
蚌埠市 |
32853 |
4145 |
14.4 |
8.5 |
淮南市 |
51913 |
6057 |
13.2 |
7.6 |
马鞍山 |
46439 |
5512 |
13.5 |
8.3 |
淮北市 |
50060 |
7047 |
16.4 |
10.4 |
铜陵市 |
42815 |
6182 |
16.9 |
11.0 |
安庆市 |
33359 |
5373 |
19.2 |
13.0 |
黄山市 |
35920 |
5247 |
17.1 |
11.2 |
滁州市 |
34679 |
5921 |
20.6 |
14.6 |
阜阳市 |
32777 |
6504 |
24.8 |
18.2 |
宿州市 |
34517 |
5829 |
20.3 |
14.1 |
六安市 |
32052 |
4964 |
18.3 |
12.5 |
亳州市 |
32241 |
4569 |
16.5 |
11.1 |
池州市 |
36790 |
5515 |
17.6 |
11.3 |
宣城市 |
39357 |
5858 |
17.5 |
11.5 |
二、增资因素
一是经济较快发展,为职工工资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省国民经济依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全省GDP总量达151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61.7亿元,增长21.1%;财政收入2632.8亿元,增长27.6%;企业利润总额1306.9亿元,增长52.5%。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运行质量的不断提升,为职工工资水平的较快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是进一步改革完善工资制度,为职工工资较快增长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年来各级政府围绕改革工资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等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如全省各市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从为工资的较快增长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三是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助推了职工工资上涨。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是企业用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直是我省的优势。但近几年来,我省企业用工成本呈现出持续、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一些企业为了积极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有效解决“招工难”,采取了提高工资、改善福利待遇这一有效的手段。
四是部分单位补发工资,拉动工资上涨。各地继续稳步推进公务员津补贴工作,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和逐步将津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单位补发工资等一系列措施,拉动了工资上涨。
总体上看,2011年我省劳动工资呈现增长较快、位次前移的良好态势,但工资水平仍低于全国,同时行业差距在不断扩大,各市发展也不平衡。我省“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指导意见,提出了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的目标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保持工资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尤为重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将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长的成果惠及到每一位职工,不断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同时缩小行业、地区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撰稿: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