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摸清当前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情况,全市7个县市区抽选了263个村(居)民委员会2640户农户,对2010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1、劳动力转移以男性为主,初中文化程度占比重较大。
据抽样资料推算上半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83.91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49.06万人,占58%;女性劳动力34.85万人,占42%。
从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构成看,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较少,文盲半文盲1.37万人,占1.6%;小学文化程度8.82万人,占10.5%;初中文化程度50.56万人,占60.3%;高中文化程度14.8万人,占17.6%;中专文化程度3.49万人,占4.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88万人,占5.8%。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体力劳动或基本无技术含量的服务工作,从事管理工作或从事一定技术岗位的人员较少。所以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大多数人面临工资低、缺乏劳动保障和工作时间长等困难。
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程度分组
|
数量(万人) |
比重(%) |
合 计 |
83.91 |
100 |
1.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
1.37 |
1.6 |
2.小学 |
8.82 |
10.5 |
3.初中 |
50.56 |
60.3 |
4.高中 |
14.80 |
17.6 |
5.中专 |
3.49 |
4.2 |
6.大专及以上 |
4.88 |
5.8 |
2、劳动力转移以工业、服务业为主要行业,以自发转移为主。
据调查资料显示,农村转移劳动力从业分类状况为:从事农林牧渔业的0.24万人,占0.3%;从事工业的25.31万人,占30.2% ;从事建筑业的8.58万人,占10.2%;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电业的4.18万人,占5%;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2.41万人,占2.9%;从事批发零售贸易业的5.98万人,占7.1%;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5.92万人,占7.1%;从事其他行业的31.29万人,占37.3%。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园区开发引致可用耕地的减少,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领域可接纳劳动力的数量减少,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欲望的增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转移劳动力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最多,占59.3%。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次之,占40.4%。其中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的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比重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4.2%,而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仅占5%,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本市外出农民寻求工作的途径总体还比较窄,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就业,而通过政府组织和当地劳动部门介绍就业的所占比例较少,有组织转移外出的劳动力4.85万人,仅占6%。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还是自发转移。
农村转移劳动力结构情况推算表
|
数量(万人) |
比重(%) |
合 计 |
83.91 |
100 |
1.转移到一产业就业劳动力 |
0.24 |
0.3 |
2.转移到二产业就业劳动力 |
33.89 |
40.4 |
工业 |
25.31 |
30.2 |
建筑业 |
8.58 |
10.2 |
3.转移到三产业就业劳动力 |
49.78 |
59.3 |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 |
4.18 |
5.0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2.41 |
2.9 |
批发零售贸易业 |
5.98 |
7.1 |
住宿和餐饮业 |
5.92 |
7.1 |
其他 |
31.29 |
37.3 |
全市各县(市、区)转移劳动力产业分布
地 区 |
转移劳动力(万人) |
第一产业劳动力 |
第二产业劳动力 |
第三产业劳动力 | |||
数量 (万人) |
比重 (%) |
数量 (万人) |
比重 (%) |
数量 (万人) |
比重 (%) | ||
宣城市 |
83.91 |
0.24 |
0.3 |
33.89 |
40.4 |
49.78 |
59.3 |
宣州区 |
20.24 |
0.17 |
0.9 |
8.18 |
40.4 |
11.36 |
56.2 |
郎溪县 |
9.00 |
0.00 |
0.0 |
4.31 |
47.8 |
4.57 |
50.8 |
广德县 |
18.80 |
0.05 |
0.3 |
6.77 |
36.0 |
11.65 |
62.0 |
泾县 |
11.59 |
0.04 |
0.4 |
4.12 |
35.5 |
7.05 |
60.8 |
绩溪县 |
4.37 |
0.01 |
0.3 |
2.27 |
51.9 |
1.88 |
42.9 |
旌德县 |
4.84 |
0.01 |
0.3 |
1.35 |
27.9 |
3.31 |
68.5 |
宁国市 |
12.69 |
0.02 |
0.1 |
5.55 |
43.7 |
6.90 |
54.4 |
3、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基础不同,劳动力转移地区差异明显。
全市劳动力转移流向的空间分布情况是:转移在本省的51.31万人,占全部转移劳动力的61.2%;转移到外省、市的32.6万人,占全部转移劳动力的38.8%,在转移到外省、市的劳动力中,转移到城市的28.5万人,占34%;转移到本地乡镇的39.7万人,占47%。劳动力转移主要流向为本省,且本地乡镇就业占主导,这与近年来我市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来吸纳农民创业和就业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劳动力在本地乡镇转移,既解决了劳动力就近务工的问题,也保证了当地有一定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实现本地经济的综合性发展。由于我市各县市区农村的农业生产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劳动力转移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分县市区看宣州区转移规模为20.24万人,占当地乡村从业人员的44.7%;郎溪县转移规模为9万人,占当地乡村从业人员的53.1%;广德县转移规模为18.8万人,占当地乡村从业人员的63.8%;泾县转移规模为11.59万人,占当地乡村从业人员的63%;绩溪县转移规模为4.37万人,占当地乡村从业人员的53.2%;旌德县转移规模为4.84万人,占当地乡村从业人员的66.3%;宁国市转移规模为12.69万人,占当地乡村从业人员的64.1%。上半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格局没有明显改变。宣州区农村人口多,转移劳动力总量大,但转移比率低于其他六个县市。从区域内部看,旌德县省内转移1.67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34.4%,本地转移比重小,劳动力大量转移去外市、外省,而宣州区、广德县、宁国市由于工业基础较好,县域经济发展快,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重心已在本县市。
劳动力转移规模构成表
地 区 |
户均转移人数 (人/户) |
劳动力转移规模 (万人) |
|
|
|
占从业人员的比率(%) |
本省 |
|
外省 | ||||
本县 | ||||||
宣城市 |
1.19 |
83.91 |
51.31 |
7.94 |
32.60 |
57.7 |
宣州区 |
0.94 |
20.24 |
11.71 |
3.65 |
8.52 |
44.7 |
郎溪县 |
1.10 |
9.00 |
3.60 |
0.36 |
5.40 |
53.1 |
广德县 |
1.34 |
18.80 |
14.27 |
1.20 |
4.53 |
63.8 |
泾县 |
1.22 |
11.59 |
7.11 |
0.93 |
4.48 |
63.0 |
绩溪县 |
0.95 |
4.37 |
2.09 |
0.39 |
2.28 |
53.2 |
旌德县 |
1.33 |
4.84 |
1.67 |
0.10 |
3.17 |
66.3 |
宁国市 |
1.36 |
12.69 |
10.86 |
1.88 |
1.83 |
64.1 |
4、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大。
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79元,比上年增加331.42元,增长11.6%。农村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563元,比上年增加204元,增长15%。工资性收入占现金收入的比重达49.2%,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61.6%,拉到现金收入增长7.2个百分点。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在劳务市场既定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能否找到工作,获得较高的报酬,关键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我市农村现有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转移劳动力文化层次较低,就业选择范围狭小,从事的大多是一些简单劳动或低技能的职业,行业也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这三大行业中。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等方面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需求,使得数量上的供大于求和素质上的供不应求、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
2、社会保障不充分,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因素。
从总体看,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现状仍不容乐观,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依然存在,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关的教育、养老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多,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后顾之忧。社会保障不充分是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程不协调的制度性原因。
3、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目前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够完善,中介组织服务能力有限,部门组织引导措施乏力,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外出人员盲目性大,成本大,无形消耗多。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现在所谓的“民工荒”实质上就是劳动力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农村劳动力富余的总体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民工荒”缺少的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缺少高级技工和复合型人才。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或技能培训的力度,使其取得初、中级以上职业资格,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做好农业内部挖潜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质量。通过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延长产业链,拓展农业产业的非农就业渠道。加大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力度,使农业内部消化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稳步有序地发展休闲农业,加快发展旅游业,逐步把农民引向建立在农业产业基础之上的非农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质量。
3、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重点抓好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就学、就医、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扶持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使小城镇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桥梁和载体。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农民返乡创业提供机遇,而且可以吸纳本地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4、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发挥政府宏观督导职能。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各级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及时掌握发布供求职信息,为农民工、用工单位牵线搭桥。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发布劳动力供求走势的宏观信息,有序引导劳动力的流向,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自发转移向有组织输出、无序流动向有序流动转变。
2.41
2.9
批发零售贸易业
5.98
7.1
住宿和餐饮业
5.92
7.1
其他
31.29
37.3
全市各县(市、区)转移劳动力产业分布
地 区 |
转移劳动力(万人) |
第一产业劳动力 |
第二产业劳动力 |
第三产业劳动力 | |||
数量 (万人) |
比重 (%) |
数量 (万人) |
比重 (%) |
数量 (万人) |
比重 (%) | ||
宣城市 |
83.91 |
0.24 |
0.3 |
33.89 |
40.4 |
49.78 |
59.3 |
宣州区 |
20.24 |
0.17 |
0.9 |
8.18 |
40.4 |
11.36 |
56.2 |
郎溪县 |
9.00 |
0.00 |
0.0 |
4.31 |
47.8 |
4.57 |
50.8 |
广德县 |
18.80 |
0.05 |
0.3 |
6.77 |
36.0 |
11.65 |
62.0 |
泾县 |
11.59 |
0.04 |
0.4 |
4.12 |
35.5 |
7.05 |
60.8 |
绩溪县 |
4.37 |
0.01 |
0.3 |
2.27 |
51.9 |
1.88 |
42.9 |
旌德县 |
4.84 |
0.01 |
0.3 |
1.35 |
27.9 |
3.31 |
68.5 |
宁国市 |
12.69 |
0.02 |
0.1 |
5.55 |
43.7 |
6.90 |
54.4 |
3、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基础不同,劳动力转移地区差异明显。
全市劳动力转移流向的空间分布情况是:转移在本省的51.31万人,占全部转移劳动力的61.2%;转移到外省、市的32.6万人,占全部转移劳动力的38.8%,在转移到外省、市的劳动力中,转移到城市的28.5万人,占34%;转移到本地乡镇的39.7万人,占47%。劳动力转移主要流向为本省,且本地乡镇就业占主导,这与近年来我市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来吸纳农民创业和就业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劳动力在本地乡镇转移,既解决了劳动力就近务工的问题,也保证了当地有一定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实现本地经济的综合性发展。由于我市各县市区农村的农业生产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劳动力转移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分县市区看宣州区转移规模为20.24万人,占当地乡村从业人员的44.7%;郎溪县转移规模为9万人,占当地乡村从业人员的53.1%;广德县转移规模为18.8万人,占当地乡村从业人员的63.8%;泾县转移规模为11.59万人,占当地乡村从业人员的63%;绩溪县转移规模为4.37万人,占当地乡村从业人员的53.2%;旌德县转移规模为4.84万人,占当地乡村从业人员的66.3%;宁国市转移规模为12.69万人,占当地乡村从业人员的64.1%。上半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格局没有明显改变。宣州区农村人口多,转移劳动力总量大,但转移比率低于其他六个县市。从区域内部看,旌德县省内转移1.67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34.4%,本地转移比重小,劳动力大量转移去外市、外省,而宣州区、广德县、宁国市由于工业基础较好,县域经济发展快,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重心已在本县市。
劳动力转移规模构成表
地 区 |
户均转移人数 (人/户) |
劳动力转移规模 (万人) |
|
|
|
占从业人员的比率(%) |
本省 |
|
外省 | ||||
本县 | ||||||
宣城市 |
1.19 |
83.91 |
51.31 |
7.94 |
32.60 |
57.7 |
宣州区 |
0.94 |
20.24 |
11.71 |
3.65 |
8.52 |
44.7 |
郎溪县 |
1.10 |
9.00 |
3.60 |
0.36 |
5.40 |
53.1 |
广德县 |
1.34 |
18.80 |
14.27 |
1.20 |
4.53 |
63.8 |
泾县 |
1.22 |
11.59 |
7.11 |
0.93 |
4.48 |
63.0 |
绩溪县 |
0.95 |
4.37 |
2.09 |
0.39 |
2.28 |
53.2 |
旌德县 |
1.33 |
4.84 |
1.67 |
0.10 |
3.17 |
66.3 |
宁国市 |
1.36 |
12.69 |
10.86 |
1.88 |
1.83 |
64.1 |
4、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大。
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79元,比上年增加331.42元,增长11.6%。农村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563元,比上年增加204元,增长15%。工资性收入占现金收入的比重达49.2%,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61.6%,拉到现金收入增长7.2个百分点。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在劳务市场既定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能否找到工作,获得较高的报酬,关键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我市农村现有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转移劳动力文化层次较低,就业选择范围狭小,从事的大多是一些简单劳动或低技能的职业,行业也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这三大行业中。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等方面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需求,使得数量上的供大于求和素质上的供不应求、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
2、社会保障不充分,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因素。
从总体看,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现状仍不容乐观,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依然存在,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关的教育、养老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多,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后顾之忧。社会保障不充分是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程不协调的制度性原因。
3、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目前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够完善,中介组织服务能力有限,部门组织引导措施乏力,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外出人员盲目性大,成本大,无形消耗多。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现在所谓的“民工荒”实质上就是劳动力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农村劳动力富余的总体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民工荒”缺少的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缺少高级技工和复合型人才。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或技能培训的力度,使其取得初、中级以上职业资格,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做好农业内部挖潜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质量。通过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延长产业链,拓展农业产业的非农就业渠道。加大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力度,使农业内部消化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稳步有序地发展休闲农业,加快发展旅游业,逐步把农民引向建立在农业产业基础之上的非农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质量。
3、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重点抓好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就学、就医、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扶持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使小城镇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桥梁和载体。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农民返乡创业提供机遇,而且可以吸纳本地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4、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发挥政府宏观督导职能。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各级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及时掌握发布供求职信息,为农民工、用工单位牵线搭桥。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发布劳动力供求走势的宏观信息,有序引导劳动力的流向,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自发转移向有组织输出、无序流动向有序流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