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统计分析

2015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宣城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6-02-25 11:19
[字体:  ]

2015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2%,按照年均常住人口和年平均汇率计算,全市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大关(6038美元)。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1、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养殖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生猪出栏103.94万头,增长0.21%;主要肉类产量22.7万吨,增长2.1%,水产品产量11.7万吨,增长2.7%。

2、工业生产逐步趋稳。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388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6.7亿元,同比增长7.7%。92户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62.9亿元,比上年增长8.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9.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34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5个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14个增幅超过10%。其中:橡胶和塑料制品、化工、钢铁、电力、通用设备和汽车零部件制造等10大重点行业增加值占全市的74.5%。

3、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283.4亿元,增长12.6%。其中工业投资619.2亿元,增长14.4%,房地产投资184.8亿元,同比下降8.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基础设施投资297.9亿元,同比增长25.6%,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

4、消费市场增势平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5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城、乡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3%和11.8%。426户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192.1亿元,增长13.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45.5%,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1个百分点。

5. 对外贸易实现好转。外贸进出口在经历了7个月连续负增长区间后,于11月实现了正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8.5亿美元,同比增长9.6%。其中出口1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5%。从出口产品看,机电产品实现出口5亿美元,同比增长29.8%,占全市出口比重28.2%,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纺织服装出口、化工产品出口分别同比增长7.7%和2.2%。

6、金融外资支撑作用较强。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900.3亿元,同比增长9.2%,全年新增贷款75.5亿元;全年共有6家企业A股上市、10家企业新三板挂牌,招引资总量704.9亿元(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增长17.4%,外商直接投资8亿美元,增长15.4%。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1、服务业占比继续提升。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63.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0.6%,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三次产业占比为12.5:50.0:37.5(上年为12.9:51.4:35.7),服务业占比分别较2014年、2013年提高1.8个和2.8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长期偏低的状况继续得到改善。服务业中金融业增长18.1%,同比加快5.5个百分点。

  2、民营经济较为活跃。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4929户,个体经营户2万户,比上年分别增长6.9%和19%,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6户(含成长型);全年民间投资901.9亿元,同比增长14%,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70.3%,占七成,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1330户民营规上工业增加值368.1亿元,占全市比重为88.3%,同比增长8.5%,拉动规上工业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

3、新产业、新业态、新动力加快培育。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52.9亿元,同比增长15.4%,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6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为36.7%,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5.1亿元,同比增长12.8%。二是新业态增势良好。“互联网+”带动下,全市网络购物、电子商务交易额大幅增长。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5.3亿元,比上年增长34.%,高于限额以上零售额增幅20.1个百分点。电子商务已融合到传统商业、地方特色产业、农产品等各个领域。三是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增长新动力。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宣城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战略型新兴产业和全市主导产业之一。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8.8亿元,同比增长22.2%。

(三)经济发展质效提升  

   1财政收入稳中提质。全年财政总收入188.9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1.6亿元,增长9.4%。全市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9.5%,较2006年和2011年分别提高9.5个和1.8个百分点,占比高于全省其它地市,居全省第一。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80.5%,与上年持平。  

2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02.4元,同比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8.6元,同比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7%。全年投入资金36.6亿元,完成33项民生工程和市政府10件民生实事。

3、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全年万元GDP能耗为0.63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14%,节能降耗好于预期。全年规上工业六大高能耗行业产值总量占规上工业39.9%,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产值增速2.7%,较上年回落7.1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174.1亿元,同比增长6%,低于全市投资增速6.6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13.6%,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一)工业持续回升难度较大。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生产减速换挡,产业转型面临阵痛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一是市场需求仍显疲弱。工业生产者价格继续回落,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下降5.6%,已是连续30个月处于下降通道。钢铁、水泥行等主要行业产品价格均呈下行走势。二是停产减产企业较多。截至12月底,全市555户规上工业企业停产减产(停产115家),占全部企业的40%,涉及企业较多有:水泥、钢铁、化工、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三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增幅比上年回落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06.4亿元,同比仅增长0.6%,增幅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127家,比上年增长32.3%,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4.6亿元,增长50.3%,增幅比上年提高了42.6个百分点。  

(二)投资增长后劲尚显不足。企业投资更趋谨慎,投资意愿减弱,土地、资金等因素继续制约着投资增长。一是亿元投资项目拉动作用减弱。全市1956个在建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313个,同比减少89个,完成投资532.9亿元,同比下降13.5%(去年同期增长19.8%),下拉全市投资增幅7.3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06个,同比减少62个,计划总投资分别下降27.1%和9.7%。二是到位资金不足。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1279.5亿元,增长6.6%,到位资金总量与增速均低于完成投资。从资金来源渠道看,除自筹资金保持增长外,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均下降10%以上。

(三)房地产市场调整加深。一是房地产项目开发进度放缓。房地产投资仍未走出负增长区间,8月份开始连续五个负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4%,同比回落15.1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为14.4%,分别比2014年、2013年低3.3个、4.9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持续低迷拖累全市投资增长。二是商品房去库存压力依然很大。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13.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0.5%;尽管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6.1%(去年同期下降17.1%),但待售面积仍高达206.3万平方米,增长85.6%,比年初增加了105万平方米。

(四)新的消费热点有待挖掘。一是传统消费带动作用降低。受消费政策和房地产市场趋冷的影响,限额以上商品零售类值中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家具类、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速分别回落3.5个、4.5个、12.8个和20.5个百分点。急需培育新的热点以支撑消费平稳增长。二是网上购物对传统零售业的影响显现。网上购物模式打破了传统消费的地域界限,对传统零售企业带来较大冲击,传统百货店、超市在与电商竞争的过程中流失了相当部分客源。加上部分较大零售企业没有在宣注册法人单位,属于跨区产业活动单位(如必胜客、肯德基、麦当劳、中海油等),不能纳入常规统计等因素影响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

三、对2016年工作的几点建议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围绕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加大改革创新和“调转促”力度,不断培育新的发展动能,继续保持我市经济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抓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适合我市发展新要求的招商机制;加强项目谋划力度, 加大对上项目争取力度,推出市场竞争力强、具有支柱和引领作用的产业项目。力促项目早落实、早开工。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投资增长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调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将“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调整转型升级。关注传统产业的转型发展,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整合提升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化工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现代农业。

(三)促改革,充分释放发展活力。深入研究企业减负,降低企业的电水气成本、财税成本、物流成本等,加大企业帮扶解困工作。促改革、释放政策红利,推进政府简政放权,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生存环境。积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等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

(四)重监测,确保生产要素供给。强化重点监测,加强对比分析。加强一些苗头性问题、风险性问题的监测预警,增强分析判断的及时性、科学性。做好生产要素调度平衡,确保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特别是在资金、用工、电力和土地供应上,要及早谋划、及早准备,科学调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