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消费市场运行分析
2014年,受宏观经济环境趋紧、需求不旺、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市消费品市场增长放缓。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42.3亿元,增长13.1%。
一、消费市场运行特点
201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1%,增速与上半年相比有所回落,但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8位。
(一)消费市场增势总体稳中趋缓。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季度累计增速看,一季度增长13.3%,上半年增长13.4%,前三季度增长13.1%,全年增长13.1%,总体呈现稳中趋缓态势。从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的走势看,月度增速始终稳定在15.0%以上,各月增速波动幅度不超过1个百分点。
(二)限额以上比重稳步提高。
2014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达到385户,实现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165.3亿元,增长15.3%,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2个百分点,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4%。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48.3%,比上年提升1.9个百分点。
(三)销售市场主体结构相对稳定。
城乡市场增长格局依旧保持。2014年,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8.2亿元,增长14.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60.8%。城区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5.3亿元,增长14.5%。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4.1亿元,增长11.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9.2%。
(四)行业销售变动明显。
2014年,批发业完成销售额301.7亿元,增长16.0%,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零售业完成销售额420.4亿元,增长16.3%,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住宿业完成销售额12.6亿元,增长13.2%,同比上涨1.9个百分点;餐饮业完成销售额64.6亿元,增长16.8%,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
(五)消费结构继续调整。
基本生活类消费保持稳定。2014年,全市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8.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10.4%,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6.2%。高档消费品类快速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高档消费类产品销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26.8%,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0.2%。
二、因素分析
(一)房地产销售增速不断回落,影响与房地产相关行业商品销售。2014年,全市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下降17.1%,商品房销售额下降14.3%,全市房地产销售增长乏力。房地产销售增速回落,直接影响了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商品销售。2014年,全市家具类零售额增速同比回落8.8个百分点,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速同比回落31.2个百分点。
(二)新兴业态分流传统商业消费。通讯网络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为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到家装建材,小到生活用品,足不出户就能轻松购物。电子商务在给城乡居民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对我们的传统零售业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分流了本地的消费市场。
(三)集团消费进一步受到限制。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省市三十条施行两年以来,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和其他经费支出。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国有企业单位的支出逐步压缩,集团消费进一步受到限制。
(四)市场热点不突出,前期热点商品热度退减。从限上分行业销售数据看,我市销售热点主要集中在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粮油食品类、家用电器类、服装鞋帽类等传统消费领域。随着这些领域市场竞争的逐年加剧,在网络零售的冲击下,在缺乏新的消费政策刺激的状况下,前期的这些热点销售在逐渐减退,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
三、2015年消费品市场走势预判
2015年,宏观经济环境仍处于“三期”叠加时期,经济增长有可能进一步放缓。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继续保持稳中趋缓的态势。
(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回落,影响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4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289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251元,增长11.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上年相比分别回落1.4和2.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回落,势必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此外,医疗、养老和住房等需求对居民个人支出形成很大压力,支出预期上升,储蓄倾向增强。
(二)汽车及石油制品类热点增速放缓,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
2014年,全市的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速回落21.9个百分点,汽车类零售额增速回落1.5个百分点,这两大类商品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起主要的拉动作用,增速放缓将直接影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传统的消费热点在减退,而新的消费热点的培育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在短期内对消费的增长形成动力。
(三)房地产形势近期不会大有好转,制约消费品市场。
2014年,全市房地产市场与全国全省走势一致,仍处于深度调整期,短期内房市回暖的迹象仍不明显。预计明年与房地产相关的建材类、家具类、电器类等商品的销售增速将继续稳步回落,对消费的增长难以形成大的支撑。
(四)网络零售成交额持续扩大,对传统零售影响加深。
随着“4G”、“3G”网络的普及,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调整,网络零售将成为引领未来消费市场的主要力量。而传统零售与网络零售相比,在价格、服务、效率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传统零售受网络零售的冲击会越来越明显。虽然近两年我市也在加快电商的发展速度,但与江浙沪等发达地区相比,电商的发展仍然落后,网络零售对我市传统零售的影响将继续加深。
四、对策建议
(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收入水平直接决定居民的消费能力,收入越多,居民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也越多。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市也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工资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工资水平,特别是低收入者的工资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消费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消费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于养老、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机制。稳定房价和物价水平,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进一步释放消费需求。
(二)扩大传统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我市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在衣食住行等传统消费方面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2015年,国家将重点推进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和养老健康家政消费等六大领域的消费。从数据方面反映,除住房消费外,其他五大领域的消费在我市都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绿色消费和养老健康家政消费,在我市基本处于空白期。相关部门应结合我市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刺激政策,有效扩大消费面,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三)加大对限上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
市级相关部门应积极研究和制定符合本地市情的政策条款,为本市商贸流通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对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的奖励和扶持力度。在本地商贸流通业中选择一批市场前景较好、管理较为规范的中小型商贸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监测。同时加快“个转企”的探索步伐,鼓励具有一定规模、有条件的个体户向企业转型,为限上单位的培育做好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