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统计分析

工业经济运行平稳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宣城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5-12-08 16:26
[字体:  ]

  ——宣城市2014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4年,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下,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市各级紧紧围绕“工业突破年”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经济存量、增量、质量同步提升。全市2014年工业生产总体运行平稳,工业效益水平稳中有升,产业结构不断转型优化。

  一、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工业生产发展平稳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完成总量达4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看,2014年开局增长较快,上半年稳中有所回落,三季度、四季度增速逐步下滑,一季度、上半年、1-3季度、全年增加值分别增长13.7%12.5%11.6%11.3%,工业生产整体仍保持中速平稳增长态势。

(二)从行业看,多数行业增长稳定

全市33个行业大类中,28个行业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增长面达84.8%,其中13个行业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014年,我市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实现增加值58.6亿元,比上年增长26.1%,贡献率20.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3.2亿元,增长21.4%,贡献率18.1%;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1.8亿元,增长19.2%,贡献率9%。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5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三)从效益看,效益指标全省位次靠前

  受市场环境不景气等因素影响,2014年,企业整体生产经营面临挑战,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效益指标与上年相比有所回落,但从全省情况来看,我市主要效益指标在全省位次靠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79.0亿元,同比增长1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突破百亿元,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0.5亿元,全省排名第五位。利润同比增长2.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八。实现利税147.0亿元,同比增长0.2%,利税总额全省排名第七。

(四)从结构看,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4年,全市工业在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情况下,积极调整内部结构,促使产业结构转型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达333户,比2013年末增加48户,比2012年末增加126户。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4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8.4%,比去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3.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增加值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0.9%,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明显加快,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27.117.8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企业数达到227户,户数居全省第三;实现总产值34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0.3%,增幅和占比在全省分别排名第6、第9位。

二、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工业生产增长后续动力不足。

由于今年宏观经济环境整体趋紧,我市工业企业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一是新建企业减少、规模小。2014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238户,年中新建69户,比去年年中新建企业数减少20户;新建企业实现增加值16.1亿元,占增加值总量的4%。二是减产停产企业多。2014年全市停产企业数达到68户,占规模以上企业数5.5%。近三成的规模以上工企业减产,一些大企业减产较为严重,安徽汇宇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产值同比下降28.6%,安徽五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降16.6%,太阳禽业饲料公司下降13.2%。停产减产企业多而新建企业少,势必拖累全市工业增长,也反映了今年以来我市工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压力增大。

(二)传统支柱产业支撑力减弱

目前,我市工业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阶段,结构不合理、发展活力弱、综合竞争力低等问题更加突出,工业增长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点。一是传统行业比重大、增长明显放缓。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增加值靠前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传统行业,增加值总量超过了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受市场需求减弱等影响,这些行业增速回落明显。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6.7%,比上年回落10.3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6%,回落21.9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2.3%,回落14.2个百分点。二是企业规模普遍小,缺乏骨干龙头企业。2014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90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1.3亿元,仅相当于全省的59%;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只有中鼎集团一家企业,而超过十亿元的企业也只有21家。

(三)企业经营困难制约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经营困难。一是运营成本提高。2014年,工业销售和管理费用同比分别增长17.2%1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1370.2亿元,增长11.7%,增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0.6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达86.8元,同比增加0.5元。二是资金链条偏紧。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达162.4亿元,增长11.2%,占流动资产比重高达28.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63.7亿元,增长21.8%,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增加、库存占用资金增多,影响资金周转能力,企业面临资金积压风险,增加了生产运营成本,导致工业增速回升难度加大。截止12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97家,亏损企业亏损额3.2亿元,同比增长7.7%,增幅比上年提高20.2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工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未来一段时期应继续着力推进工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把工业经济增长切实转到以提升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发展道路上来。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方面要修订完善产业政策,建立产能退出机制,推动淘汰落后产能。目前国内产能过剩的矛盾突出,特别是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这些产业在我市的传统产业中也占据较大的比重,我们应拿出足够的决心和勇气,遵从市场规律,加速和强化落后产能退出,大力推进破产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对既有产能进行并购重组,提高市场整体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快以信息技术、节能技术、循环技术等改造传统工艺,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融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谋划引进科技含量高、产品价值大的重大产业项目,明确项目主体、责任单位和节点目标,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确保高新产业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建成达效。三是加快整合重组,培育龙头企业。抓住国家实施九大行业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机遇,支持现有龙头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和市场,以龙头引进形成带动效应,以链式发展促进集群培育,进一步提高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

(二)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

一是搭建发展平台,着力解决资金、土地、用工等生产要素供需难题,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为工业企业发展创造优质的政策环境。二是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增强企业经营发展的造血能力。三是针对当前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的流动资金紧张、融资成本高现状,调整和优化银行信贷结构。改变银行信贷结构大小失衡、期限长短等问题,增加和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的比重及其规模,增加和扩大中长期信贷资金的比例和数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