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宣城市基本单位名录库年报工作已经圆满结束,基本单位名录库涵盖了单位的全面基本信息。现根据年报结果对我市基本单位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一、我市基本单位现状
2012年我市法人单位数为19455家,比2011年增加了1966家,同比增长11.2%;多产业法人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2876家,比2011年减少了29家,同比下降1%。2012年年报我市纳入企业一套表的单位数为1734家,净增加297家,增长21.7%。其中工业1001家,净增加221家,增长28.3%;商贸企业302家,净增加55家,增长22.3%;建筑业140家,净增加7家,增长4.4%;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221家,净增加14家,增长7.3%。相对于2011年年报,2012年年报新增了70家重点服务业企业。
2012年我市法人单位数占全省法人单位数的比重为6.0%,与上年所占比重持平;纳入企业一套表法人单位数(不包括重点服务业法人单位)占全省纳入企业一套表法人单位数的比重为5.7%,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2个百分点。
二、基本单位发展特点
(一)从机构类型看,企业法人仍为主体,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成长较快
2012年我市企业法人数为15418家,占全市法人单位的79.2%,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事业单位法人单位数为978家,占全市法人单位的5.0%,较上年减少0.5个百分点;机关法人单位数为630家,占全市法人单位的3.2%,较上年减少0.4个百分点;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和其他法人单位数(包括村委会和居委会)分别为587家、353家和1489家,分别占全市法人单位的3.0%、1.8%、和7.8%,三大机构类型较上年增长6.7%、26.1%和7.6%。
2012年我市民办非企业353家,成长比较快,较上年增长26.1%,其增长的原因:一是自2010年以来全国开展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直接登记试点工作,放宽了登记条件,降低了登记门槛;二是我市顺应形势的发展,加强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的登记管理力量,对比较正规的民办非企业进行登记管理,详见表1。
表1 按 机 构 类 型 分
单位:家、%
机构类型 |
2012年 |
2011年 |
占全市法人比重 |
增减 |
合 计 |
19455 |
17489 |
100 |
11.2 |
企业 |
15418 |
13674 |
79.2 |
12.8 |
事业单位 |
978 |
970 |
5.0 |
0.8 |
机关 |
630 |
631 |
3.2 |
-0.2 |
社会团体 |
587 |
550 |
3.0 |
6.7 |
民办非企业 |
353 |
280 |
1.8 |
26.1 |
居委会 |
112 |
112 |
0.6 |
0.0 |
村委会 |
760 |
772 |
3.9 |
-1.6 |
其他组织机构 |
617 |
500 |
3.2 |
23.4 |
(二)从三次产业分布看,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突破万家
2012年我市第一、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分别为1295家、7542家、10618家,分别增加275家、526家、1165家,增长26.9%、7.5%、12.3%,三者比重为6.7:38.7:54.6,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下降了1.4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略有上升,分别增加了0.9和0.5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法人单位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最快,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最多,详见表2。
表2 按 三 次 产 业 分
单位:家、%
产 业 |
2012年 |
2011年 |
占全市法人比重 |
增减 |
合 计 |
19455 |
17489 |
100 |
11.2 |
第一产业 |
1295 |
1020 |
6.7 |
26.9 |
第二产业 |
7542 |
7016 |
38.7 |
7.5 |
其中:工业 |
6797 |
6418 |
34.9 |
5.9 |
第三产业 |
10618 |
9453 |
54.6 |
12.3 |
其中有五大行业法人单位数超过千家,分别是农、林、牧、渔业1295家、制造业6133家、批发和零售业3262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40家、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314家。
(三)从行业分布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增速却最快
在各大行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幅度最快,由854家增加到1140家,较上年增长33.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由123家增加到163家,较上年增长32.5%,仅次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除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文化、体育娱乐业两大行业外,还有五大行业增速超过20%,分别为农林牧渔业增长26.9%、建筑业增长24.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6.3%、金融业增长27.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27.5%,详见表3。
表3 按 行 业 门 类 分
单位:家、%
行 业 门 类 |
2012年 |
2011年 |
占全市法人比重 |
增减 |
合计 |
19455 |
17489 |
100 |
11.2 |
农、林、牧、渔服务业 |
1295 |
1020 |
6.7 |
26.9 |
采矿业 |
423 |
424 |
2.2 |
-0.2 |
制造业 |
6133 |
5765 |
31.5 |
6.4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241 |
229 |
1.2 |
5.2 |
建筑业 |
745 |
598 |
3.8 |
24.6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485 |
384 |
2.5 |
26.3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306 |
270 |
1.6 |
13.3 |
批发和零售业 |
3262 |
2909 |
16.8 |
12.1 |
住宿和餐饮业 |
271 |
240 |
1.4 |
12.9 |
金融业 |
202 |
158 |
1.0 |
27.8 |
房地产业 |
701 |
608 |
3.6 |
15.3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140 |
854 |
5.9 |
33.5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302 |
274 |
1.6 |
10.2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95 |
153 |
1.0 |
27.5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284 |
262 |
1.5 |
8.4 |
教 育 |
612 |
565 |
3.1 |
8.3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301 |
298 |
1.5 |
1.0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63 |
123 |
0.8 |
32.5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2394 |
2355 |
12.3 |
1.7 |
(四)从县市区看,宣州区仍然处于首要位置,比重和增速均为第一
宣州区法人单位数占全市法人单位数的比重在增加,较上年同比提高了0.8个百分点;广德县法人单位数比重较上年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其他各个县市区法人单位数比重总体保持稳定,波动不大;法人单位数增幅只有泾县和广德县单位数增幅低于10%,特别是广德县2012年法人单位增加数不超过100,仅为98家,详见表4 。
表 4 按 县 市 区 分
单位:家、%
县市区 |
2012年 |
2011年 |
占全市法人比重 |
增减 |
合 计 |
19455 |
17489 |
100 |
11.2 |
宣州区 |
6540 |
5742 |
33.6 |
13.9 |
郎溪县 |
2220 |
2000 |
11.4 |
11.0 |
广德县 |
2746 |
2648 |
14.1 |
3.7 |
泾 县 |
1991 |
1811 |
10.2 |
9.9 |
绩溪县 |
1347 |
1188 |
6.9 |
13.4 |
旌德县 |
1200 |
1062 |
6.2 |
13.0 |
宁国市 |
3411 |
3038 |
17.5 |
12.3 |
(五)从从业人员来看,制造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将近占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半壁江山
我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为59.1万人,同比增长了10.2%,其中女性20.3万人,同比增长了6.3%。从行业上看,制造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为28.5万人,占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48.2%,增长9.2%,解决了我市将近一半的从业人员,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
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大行业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6.3万人、3.8万人、5.0万人,合计占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25.3%,这三个行业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与2011年比仍然处于前列位置,但是相对于制造业来讲,还有一定的差距。
采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四个行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在减少,分别下降了0.2%、0.2%、1.7%和3.8%,详见表5。
表5 从 业 人 员 行 业 分 布 表
单位:人、%
行 业 |
2012年 |
2011年 |
占全市法人从业人员比重 |
增减 |
合 计 |
590770 |
535935 |
100 |
11.2 |
农、林、牧、渔服务业 |
28775 |
23085 |
4.9 |
24.6 |
采矿业 |
11928 |
11951 |
2.0 |
-0.2 |
制造业 |
284977 |
261028 |
48.2 |
9.2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5134 |
4899 |
0.9 |
4.8 |
建筑业 |
62554 |
52223 |
10.6 |
19.8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3473 |
13177 |
2.3 |
2.2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3455 |
2798 |
0.6 |
23.5 |
批发和零售业 |
37736 |
31925 |
6.4 |
18.2 |
住宿和餐饮业 |
9691 |
8665 |
1.6 |
11.8 |
金融业 |
9626 |
9178 |
1.6 |
4.9 |
房地产业 |
12887 |
10769 |
2.2 |
19.7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8862 |
7629 |
1.5 |
16.2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4053 |
4061 |
0.7 |
-0.2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3625 |
3686 |
0.6 |
-1.7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3460 |
3598 |
0.6 |
-3.8 |
教 育 |
27655 |
27017 |
4.7 |
2.4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10582 |
10358 |
1.8 |
2.2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2795 |
1850 |
0.5 |
51.1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49502 |
48038 |
8.4 |
3.0 |
三、问题及建议
1、行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近几年,虽然我市行业结构调整步伐有所加快,但行业结构调整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法人单位数过于集中。第二产业行业多集中在制造业上,建筑业需给力;第三产业行业多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行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两个行业门类上;二是第三产业还很薄弱。我市第三产业单位数虽然比重大,增速快,但总量还很薄弱,其法人单位创造的全年营业收入540.09亿元远低于第二产业法人单位创造的全年营业收入1705.96亿元,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做强做实第三产业法人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2、工业法人单位数增速低。我市工业法人单位数增速放缓,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增速处于倒数的位置。我市工业法人单位数为6797家,增速5.9%,增速较上年同期减少5.5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法人单位数整体减少了1家,较上年同期减少了4.1个百分点,其他三个行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较上年同比增速都减少一半以上,分别减少了7.5个百分点、6.5个百分点和23.4个百分点。
3、高新技术行业法人单位比重不大,行业小类分布不均
省里的划分标准高新技术行业按小类分包括了130个行业小类,我市高新技术行业小类涉及到102个行业小类,法人单位数为1145家,占全市法人单位数的5.9%,总体比重偏小,规上的高新技术行业法人单位数为207家,占我市全部高新技术行业小类总数的18.7%,规上高新技术数行业小类法人单位数偏少。在这102个行业中,我市高新技术行业小类法人单位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175家和橡胶零件制造111家,有80家高新技术行业小类法人单位数都在10家以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市工业发展的方向。可见,亟待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有效的整合资源,逐步建成一个新兴产业集群,促进我市整体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