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统计分析

“四化”同步助皖北快速发展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安徽省统计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3-05-20 16:43
[字体:  ]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皖北加快振兴崛起,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皖北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2012年,皖北新型“四化”蕴势启航,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六市变压力为动力,重点扶持优势、新兴行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产业园区扩容升级,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良好局面。

一、总体形势:稳中有进,多项指标增长快于全省

2012年,皖北地区生产总值4885.6亿元,增长12.5%,增速比上年(12.8%)略有放缓,但高于“十一五”0.1个百分点,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与全省比,多项指标增长快于全省,GDP、财政收入、投资、出口、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分别快0.4个、6.6个、4.1个、25.4个和2.8个百分点。与上年比,部分指标占全省比重有所提升,财政收入736.8亿元,占全省比重24.3%;固定资产投资3648.6亿元,占比24.2%;出口额32.8亿美元,占比12.2%,三者比重分别提升1.4个、1个和1.7个百分点,GDP、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比则与上年基本持平。分市看,淮北、亳州、宿州、阜阳GDP跨上新台阶,分别由上年的554.9亿元、626.7亿元、802.4亿元、853.2亿元增至620.5亿元、715.7亿元、915亿元和962.5亿元。淮北、淮南GDP增速分别由上年的第13位、第14位升至第3位、第6位;亳州、蚌埠财政收入增速由第2位、第7位升至第1位、第4位。

二、转型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四化”蕴势启航

1、工业经济实力提升,工业化信息化相融合

一是工业生产规模扩大。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两千亿元,达2050.1亿元,增长17.2%,增幅比全省、皖江示范区分别高1个和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491.7亿元,增长16.1%;实现利润331.4亿元,增长12.5%。工业化率为43.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亳州、阜阳当年提升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

二是优势产业继续做强。煤电、医药、农副食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传统优势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如亳州医药制造业增加值30.7亿元,增长16.2%蚌埠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3.3%36.6%39.8%;淮南煤电行业增速超10%,实现利润28.1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3.9%。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如大唐新能源凤台牛首山风电场项目等3个风电项目列入国家核准计划,淮南煤制天然气项目列入国家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等。

三是信息化加快融合。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2012年,全区工业及信息化产业技术改造投资858.8亿元,增长43.6%,占全省比重由上年的19.7%提高到22.4%。另一方面,加快培育信息技术与生产、流通等环节高度融合渗透的“高、新”产业。2012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57.4亿元,企业数达269家,增长55.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931.6亿元,增长37.4%。其中,蚌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实现产值25.4亿元,增长50%,新建依爱电子产业园一期、新威电子产业园二期;宿州打造总投资76亿元的国家级智慧云计算产业园,预计实现产值超30亿元。

2、“产城一体”初具规模,城镇化水平再提升

一是城镇化再上新台阶。2012年,全区城镇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大关,达1043万人,城镇化率由39.2%提高到40.8%,提高幅度达1.6个百分点。按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带来10万元投资计算,去年全区城镇化约带动投资增加400余亿元。

二是产业支撑提升承载力。皖北各市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推动“产城一体”,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以南北合作共建园区为例,阜合、亳芜等8个现代产业园全年开工及签约项目117个,总投资达607亿元。同时,围绕项目建设同步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6.2亿元,建成33条共计77.6公里道路,建设保障房、公租房安置拆迁四千余户,安置小区及商场、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人口承载与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

三是公共服务更趋完善。2012年,全区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00万人,各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在95%以上,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近9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约35人。分市看,阜阳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达339个,比上年增加29个,收养各类人员1.6万人;蚌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亳州完成28所乡镇敬老院改扩建;淮南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397万元,职业介绍8.1万人。

3、农业现代化稳步向前,城乡统筹促和谐

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12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逾350万公顷。粮食产量1856.9万吨,增长4.8%,连续7年丰收;占全省比重49.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亳州小麦亩产突破1000斤,成为小麦亩产千斤市

二是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皖北农业以涡阳、颍上等1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向“机械化、产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149万千瓦,增长3.5%,化肥施用量(折纯)157万吨。农产品加工企业1530户,实现产值1884.8亿元,增长29.3%,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省级龙头企业数达277家。特色产品方面,宿州园林水果年产量近180万吨,占全省比重约为68%;淮北“塔山石榴”年产近3万吨,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亳州药材种植面积由45.6千公顷扩大到52.3千公顷

三是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2012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584元,增长16%,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由上年的2.1个百分点扩大到2.4个百分点。各市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管理为抓手,农村生活、生产环境明显改善。其中,亳州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1082处,新农村建设竣工面积1165万平方米;淮北开工建设新农村示范点7个、居民集中居住区14个。

三、深入推进“四化”同步的几点建议

过去的一年,皖北以“新四化”促发展助转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比较而言,仍存在较多短板:亳、宿、阜三市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均低于40%;全区宽带接入用户占全省比重不到35%,普及率较低;部分产业园区建设存在盲目扩张、效率低下、产城脱节等问题。几点建议:一是根据发展基础,结合产业趋势,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落实配套资金;同时扩大招商引资,高端承接项目落户,逐步形成上下游衔接有序、产业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二是加快移动通信、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业信息化及现代物流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务必以“现代、宜居、生态”高标准打造产业新城,提升新区的产业集聚、承载发展能力。四是进一步完善包括农产品市场、农村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在内的农村市场体系,开展农村土地流转、金融创新试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