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省在加快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进程中,农业科技创新体现出重要的作用,业已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力量。然而,面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重大挑战,顺应循环、低碳等现代经济发展理念,新的绿色革命悄然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农业发展新趋势,农业农村发展的科技需求正在显现综合化、系统化、多样化等特征,农业科技创新迫切性显著加强。同时,我省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仍存在较多薄弱环节,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1、农业科技总体成果明显增多。2011年,全省农业领域专利授权数1930项,比2009年增加了750项;农业科技成果数112项,增加24项;全省通过审定的主要动植物新品种(系)数50个,增加21个;国家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数70项,增加44项。
表1 全省农业科技成果发展情况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农业领域专利授权数(项) |
1180 |
1479 |
1930 |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项) |
78 |
65 |
32 |
省级农业科技成果数(项) |
88 |
113 |
112 |
通过审定的主要动植物新品种(系)数(个) |
29 |
50 |
50 |
其中: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数(个) |
27 |
48 |
49 |
动物新品系数(个) |
2 |
2 |
1 |
国家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数(项) |
26 |
30 |
70 |
国家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数(项) |
26 |
12 |
11 |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用并举。近3年,全省累计推广的主要品种数为604个;全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数由2009年的2.4亿亩次上升到2011年的2.5亿亩次;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畜牧业良种覆盖率91%,渔业良种覆盖率85%,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72%;测土配方施肥面积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5706.3千公顷增加到2011年的6430千公顷,增长12.7%。
表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情况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推广主导品种数(个) |
300 |
150 |
154 |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亿亩次) |
2.4 |
2.5 |
2.6 |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
96 |
97 |
98 |
畜牧业良种覆盖率(%) |
90 |
90 |
91 |
渔业良种覆盖率(%) |
80 |
80 |
85 |
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 |
68 |
70 |
72 |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千公顷) |
5706.3 |
6388.0 |
6430.0 |
3、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日益凸显。2011年,全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数为68个,比2009年增加21个,增长44.7%,其中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省近一半;全省农业高新技术年产值为193.5亿元,比2009年提高87亿元,增长84.1%。省级及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为685个,比2009年增加252个,增长58.2%,其中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强。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为5061.2亿元,比2009年提高2478.7亿元,增长96%。
表3 农业高新企业及龙头企业情况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
47 |
55 |
68 |
其中:合芜蚌 |
21 |
25 |
30 |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亿元) |
106.5 |
163.4 |
193.5 |
省级及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个) |
433 |
685 |
685 |
其中:合芜蚌 |
73 |
105 |
105 |
农产品加工产值(亿元) |
2582.5 |
3687.0 |
5061.2 |
其中:合芜蚌 |
755 |
984.8 |
1506.9 |
4、产业进步成效突出,农业设施不断发展。2011年,全省年农业技术合同成交额为8669.3万元,比2009年增加5432.6万元,增长1.7倍;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个数为3070个,增长26.2%;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1974千公顷,增长19.7%。设施栽培面积为233.3千公顷,增长26.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6.1%,提高16.7个百分点。
表4 产业进步及农业设施情况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年农业技术合同成交额(万元) |
3236.7 |
3292.2 |
8669.3 |
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个数(个) |
2432 |
2634 |
3070 |
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千公顷) |
1649.3 |
1719.3 |
1974.0 |
设施栽培面积(千公顷) |
184.0 |
200.0 |
233.3 |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
5109 |
5411 |
5649 |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59.4 |
60.5 |
76.1 |
二、农业科技创新关键问题解析
1、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依然落后。国家和部级重点实验室较少,部分科研机构设施设备老化严重,不能满足科研工作需要。截至2011年底,在农业部公布的新一轮重点实验室名单中,我省仅获得2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占全国总数的1%,承建国家农作物改良分中心5个,不足分中心总数的4%。
2、科研人才队伍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目前,全省市级以上公益性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科研人才不足1800人,拥有研究员(教授)职称的人才比例不足2%。尤其是在全国有影响、叫得响,能够牵头或领衔实施重大项目(课题)的领军型人才缺乏。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0%左右,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尤其是能够得到大面积、跨地区推广应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更是不足20%。2011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4、产学研相互衔接仍然不够紧密。现阶段产学研合作进程中,相互合作衔接不够紧密、合作机制不够完善、成果及效益分配机制尚不健全,相当一部分仍停留在编写项目申请书、撰写验收报告、发表几篇论文等阶段,行业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没有实质性进展。
5、农技推广体系深层次问题依然较多。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缺乏,农技推广人员年龄老化,知识陈旧。农技推广经费不足,财政经费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工作经费少,办公条件差,服务手段落后。农技推广体制机制有待创新,缺少有效考核激励措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此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较为单一,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市场化服务机制不完善。
三、政策建议
1、大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中急需关键技术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批能够快速转化先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队伍,重点培训一批从事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服务的基层科技人才。要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继续推进农业专家大院、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标准化、规范化和整体化建设,加强乡镇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化示范村建设。
2、大力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要围绕主导产业,凝练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技攻关研究,加快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力度,加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良种良法配套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着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强化科技成果集成、示范与转化,加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实施,鼓励引导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形成财政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农业科技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建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入补偿机制;强化财政科技投入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考评,努力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
4、积极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项目引导、政策扶持等途径,促进涉农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多途径、紧密型的技术合作,不断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一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农业科技型企业认定,激励农业企业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扶持农业骨干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撰稿:许成宝
闫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