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统计分析

工业生产增速放缓,结构优化明显--宣城市上半年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宣城统计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08-01 16:03
[字体:  ]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经济市场波动,我市坚持“工业强市”的发展策略,以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以推进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6月份,全市78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25.3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17.3%,上半年累计完成增加值142.5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1%,比一季度增幅提高了0.2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11位,增幅居全省第11位,与一季度位次持平。

一、工业生产过程中呈现出“三放缓,三加快”的特征

(一)重工业发展放缓,轻工业发展加快

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08.5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4%,比一季度增速回落1.7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重工业增加值19.03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15.7%。上半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4.0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9%,比一季度增速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轻工业增加值6.28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22.7%。  

与去年同期增速对比,我市今年重工业发展放缓,上半年重工业累计增速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了9.2个百分点,而轻工业发展加快,上半年轻工业累计增速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了2.5个百分点。  

(二)大中型企业增速放缓,小微型企业发展加快  

上半年,我市87户大中型企业完成增加值60.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5%。我市小微型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81.74亿元,增长24.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上半年,大中型企业各月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且逐月放缓,小微型企业增长不断加快,增速基本呈现依次递增的特征,小微型企业的较快增长确保了全市工业的稳定增长。2月、3月、4月、5月和6月,大中型企业分别累计增长12.2%10.4%10.3%8.3%8.5%,增速分别低于全市水平4.76.56.88.68.6个百分点;小微型企业分别累计增长20.9%22.4%22.8%24.7%24.5%,增速分别高于全市水平45.55.77.77.4个百分点。  

(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放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  

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总量62.3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2%,比一季度增速回落2.8个百分点;而高新技术产业上半年完成增加值40.78亿元,增长28.5%,比一季度提高4.5个百分点。受宏观政策和本身市场波动的影响,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各月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且逐月放缓,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加快发展步伐,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新生力量。2月、3月、4月、5月和6月,六大高耗能行业累计增速分别为13.2%11.0%11.5%6.9%8.2%,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幅度较大,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一季度增长9.5%,而上半年下降2.7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一季度增长5.6%,到上半年仅增长0.9%。高新技术产业一直处于稳定的快速增长,2月、3月、4月、5月和6月累计增速分别为29.8%24%25.2%27.0%28.5%。  

二、上半年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几个亮点  

(一)支柱产业发展稳定,支撑我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从工业增加值总量来看,上半年我市排名前十的行业增加值总量达112.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79.03%。从增加值增速来看,十个行业中有六个行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总量最大,上半年完成增加值21.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速最快,上半年完成增加值7.82亿元,增长26.1%。从增加值贡献率来看,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贡献率最大,达18.8%,其次是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贡献率达13.1%。  

工业增加值排名前十的行业增速对比  

   

上半年累计(千元)  

比去年同期±%  

累计增加值贡献率(%)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156582  

22.2  

18.8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669516  

19.6  

13.1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341786  

17.4  

9.7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274214  

0.9  

0.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168468  

-2.7  

-1.5  

农副食品加工业  

995690  

15.6  

6.2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961262  

26.1  

9.3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782321  

4.4  

1.5  

通用设备制造业  

527397  

18.8  

4.0  

纺织业  

391221  

24.8  

4.0  

   

(二)装备制造业一直处于高位增长,有利于我市工业经济稳定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装备制造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5.76亿元,同比增长29.8%,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12.7个百分点。  

从增加值总量来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总量最大,实现增加值9.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1%,其次是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67亿元,增长18.9%。从增加值增速来看,属于装备制造业的八个行业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最快,增长281.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4.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43.7%。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上半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达到84户,企业数位于全省第8位。共完成产值7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4%,增速位于全省第4位。其中6月份完成产值12.3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39.7%。  

从分产业来看,总量最大的是电子信息产业,上半年共完成产值32.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1%,其次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23.81亿元,增长32.7%,增速最快的是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87亿元,增长1.89倍。  

从分县区来看,各县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从企业数来看,宁国市有31户,遥遥领先。旌德县相对落后,仅有1户。从增速来看,郎溪县增长最快,上半年郎溪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14户,总产值达7.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5倍,广德也保持较高位的增长,上半年企业数达13户,总产值达10.29亿元,增长72.4%,而市本级的2户企业一直处于下滑趋势,市本级完成产值5575万元,同比下降8.1%。  

(四)工业用电量稳步回升,有力支撑我市工业经济发展  

上半年我市全社会工业用电量26.9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下降4.48%,这一降幅较一季度降幅减少了4.52个百分点。我市主要用电大户集结于钢铁和水泥两大行业,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我市高铁、高速、房地产等工程均有所放缓,对全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造成较大的冲击,产品销售不景气,企业生产能力下降,用电量大幅下滑。上半年钢铁行业用电量48278万千瓦时,比去年同期下降40.2%,水泥行业用电量35568万千瓦时,比去年同期下降32.2%,若除去这两大行业的用电量,我市其他行业企业上半年用电量17.31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27.45%,比一季度这一增幅提高14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产销率回落,不利于工业企业快速发展  

从上半年的产销率来看,我市工业品产销率是逐步好转的趋势,从年初的94.26%上升到上半年的95.89%,但是与去年同期水平相比,产销率下降幅度逐步加大。从一季度较去年同期提高0.06个百分点,到上半年,工业品累计产销率已经下降了2.14个百分点。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产销率下降较快,上半年重工业品产销率95.72%,比去年同期下降3.06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下降较快,上半年外商和港澳台资企业产销率为96.51%,下降了3.45个百分点。此外,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产销率下降也较快,上半年产销率为95.16%,下降了2.16个百分点。  

(二)区域工业经济发展不均衡,制约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上半年,我市各县市区工业经济发展不均衡。从增加值增速来看,宣州区和郎溪县发展较快,各月增速均保持在25%左右,绩溪县和旌德县发展相对缓慢,增速均维持在15%左右,而市本级工业发展较为滞后,除一季度累计增长0.6%外,其余月份,均为下降趋势。上半年,郎溪县比去年同期增长26.7%,宣州区增长24.6%,绩溪县增长14.3%,旌德县增长16.9%,市本级工业下降5.9%。从增加值总量来看,宁国市居于各县区第一,上半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7.1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1%,其次是广德县,总量达30.33亿元,郎溪县21.39亿元,而泾县、绩溪县、旌德县总量较小,其中旌德县总量最小,仅有4.07亿元。  

四、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市本级发展,成为近期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首要任务  

今年以来,市本级工业发展开始下滑,一方面由于已有的企业发展缓慢,有个别大型企业受市场影响,一直处于下滑趋势;另一方面,市本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较少,难以拉动整个工业经济的增长。2011年年初,市本级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27户,到今年上半年只增加了一户,共28户。  

要加快市本级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已有的企业的监测,切实掌握企业发展动向,为企业技术改革提供帮助,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寻找出口。另一方面,要加大市本级工业投资,监督新引进项目开工建设进度,帮助新建企业尽快建成投产,有效地帮助新建企业投产达效。  

(二)关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保障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发展  

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稳定生产是保障我市工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对于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监控力度不能放松。建立健全政企沟通制度,搭建与企业沟通平台,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行业发展前景,实行“一企一策”,切实为企业解决资金、科研、营销方面的难题,保障我市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为我市工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夯实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兴产业将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因此在保证现有传统行业的稳定发展的同时,也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我市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要紧抓国家政策机遇和市场热点,大打绿色品牌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低污染、低能耗、深加工的精细化工和制品加工,努力发展成为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带动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