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型发展主线,加快投资结构调整,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力度,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54.6亿元(含广德),比上年同期增长25.2%,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8位。
一、投资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亿元项目不断增多,成为投资增长主动力。上半年,全市在建项目803个,其中亿元及以上在建项目146个,较上年同期增加47个,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95.9亿元,同比增长121.0%,高于全市投资增速95.8个百分点,占全市在建项目投资的比重为47.2%,比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5亿元及以上在建项目25个,较上年同期增加7个,5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45.1亿元,同比增长149.2%。
(二)投资结构优化,服务业拉力增强。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6.4亿元,增长70.1%,重点是生态农业观光、标准化养殖、特种养殖基地开发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如皖南烟叶烟草生产配套,亿农生态农业、敬亭山生态农业观光,博农牧业、五星集团养殖基地等。
第二产业投资134.2亿元,增长17.2%,其中以博瑞特热能设备、泾鼎机床为主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以汇昌新材料、华普节能材料为核心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精方药业、红星药业为代表的医药制造业,以司尔特肥业、博迪新材料为龙头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抽水蓄能电站、康源电力、中盈生物质能发电为重点的电力供应业等行业投入加大。
第三产业投资114.0亿元,增长34.2%,占全市投资总量的44.8%,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4.3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文化体育娱乐业高速增长。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扩张,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三)国有投资提速,成为新的投资增长点。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增速远远领先非国有经济,上半年,国有投资59.0亿元,同比增长79.2%,高于全市投资增速54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为48.9%,投资额占全市的比重为23.2%,同比提高7.7个百分点。
(四)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打造经济快速发展承载平台。上半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2.9亿元,同比增长189.1%,占全市的投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6%提高到20.8%。其中,教育业投资增长2.3倍,如:合工大宣城校区、新宣中建设、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进展顺利;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6倍,如:宛溪河二期整治、环城大道、向阳大道、学府路、双桥物流园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扬子鳄景区核心工程(一期)等。这些项目竣工后,将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搭建承载平台,大幅提升城市形象。
(五)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增速高于全市投资。今年以来,全市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各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均高于全市投资增速。上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51.4亿元,同比增长28.8%,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达22.4%;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778.1万平方米,增长7.3%;商品房屋销售面积89.9万平方米,下降20.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9.5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投资增长放缓,创近年来新低。上半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2.8亿元,同比增长16.6%,总量与增幅均居全省第9位,但增幅低于全市投资8.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工业投资2.1个百分点,今年从5月开始,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全市投资、低于全省工业投资,上半年创2009年以来新低。宣州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仅保持一位数增长,郎溪、宁国低于全市平均增幅。
(二)投资项目的连续性不够,新开工项目大幅减少。由于用地指标紧张、资金短缺与金融危机大环境等因素,影响了新签项目的落地,特别是工业项目的落地。上半年,全市新开工项目439个,同比下降43.8%,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41.1亿元,下降6.6%。其中:新开工工业项目292个,下降62.6%,新开工工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30.9亿元,下降49.3%,新开工工业项目完成投资64.5亿元,下降40.5%。
(三)资金保障形势趋紧,遏制投资增长势头。上半年,全市投资本年到位资金301.0亿元,增长5.8%,低于同期投资增速19.4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9.6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加快3.2个百分点,比1-4月、1-5月分别低13.5个、8.3个百分点。上半年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速由上年同期的24.9%下降到-17.4%;国内贷款增速由上年同期的42.2%下降到-7.9%。
三、建议及对策
(一)加大招大引强力度。立足于高层次发展,突出抓好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大项目和外资项目,突出大项目的推进和储备工作,培育新支柱产业和壮大优势产业。切实加快重大项目审批、建设进度。
(二)加强要素保障。加强用地保障,统筹健全项目保障用地、节约用地机制,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积极盘活存量用地,加快推动工业用地平整出让工作;加强资金保障,进一步拓宽建设资金融资渠道,推动融资平台健康发展,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
(三)进一步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把民间投资当作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强化服务和引导,把其纳入地方政府的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打破行业准入限制,激发民间投资的巨大活力,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走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