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地区繁荣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摸清青少年人口(14-35周岁)现状、主要特点,对于研究制定我省教育发展规划、掌握劳动力供给及调整产业结构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对全省青少年人口现状及特点作简要分析。
一、基本现状
1、总人口减少。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青少年人口1897.8万人,占31.9%。与2000年“五普”相比,青少年常住人口减少376.2万人,下降16.5%,年均下降1.8个百分点。青少年常住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了6.6个百分点。我省青少年常住人口大幅减少,主因是净流向省外人口所致。
2、高龄青年递减。全省青少年人口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不均匀,且波动较大,14-19岁人口556.1万人,20-24岁人口491.2万人,25-29岁人口362万人,30-34岁(31-35岁)人口400.8万人(412.2万人),总体上看,随年龄升高,总人口趋于递减。分年龄看,青少年人口在20岁达到高峰(为116.8万人),比27岁人口(为70.1万人)多46.7万人。
3、女性人口略多。全省青少年常住人口中,男性943.3万人,女性954.5万人,性别比为98.82(女性=100),女性人口略多于男性。其中,20-32岁年龄组中,性别比都小于100,在24岁时性别比达到最低值(为87.69),其余年龄的性别比均在100以上。青少年户籍人口中,男性1250.1万人,女性1189万人,男性人口多于女性。由此表明,我省净流向省外青少年人口以男性居多,性别比高达130.83。
4、区域分布趋于优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青少年人口912.4万人,占全省48.1%;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青少年人口490.3万人,占全省26%,皖北地区青少年人口769.7万人,占全省40.6%。分市看,合肥、淮北、宿州、淮南、亳州、蚌埠等六市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占本市常住人口的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1.9%),分别为37.1%、36%、33.4%、33.1%、33%、32.7%,其他市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表1 我省青少年人口地区分布情况
地区 |
常住人口(万人) |
青少年人口(万人) |
占比(%) |
全 省 |
5950.0 |
1897.8 |
31.9 |
合 肥 |
745.7 |
276.9 |
37.1 |
淮 北 |
211.4 |
76.1 |
36.0 |
亳 州 |
485.1 |
160.0 |
33.0 |
宿 州 |
535.3 |
178.8 |
33.4 |
蚌 埠 |
316.4 |
103.4 |
32.7 |
阜 阳 |
760.0 |
233.6 |
30.7 |
淮 南 |
233.4 |
77.2 |
33.1 |
滁 州 |
393.8 |
116.2 |
29.5 |
六 安 |
561.2 |
163.6 |
29.2 |
马鞍山 |
220.3 |
67.3 |
30.5 |
芜 湖 |
354.5 |
112.7 |
31.8 |
宣 城 |
253.3 |
69.5 |
27.4 |
铜 陵 |
72.4 |
20.6 |
28.4 |
池 州 |
140.3 |
41.4 |
29.5 |
安 庆 |
531.1 |
162.5 |
30.6 |
黄 山 |
135.9 |
38.2 |
28.1 |
5、人均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水平。全省青少年中,小学文化程度人口159.8万人,初中1063.9万人,高中391万人,大学专科159.6万人,大学本科102.8万人,研究生7.1万人,分别占8.4%、56.1%、20.6%、8.4%、5.4%、0.4%。全省青少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3年,比全省多2.2年,达到高中文化水平。
与此同时,我省青少年人口文盲率进一步降低。全省15岁及以上青少年文盲人口11.4万人,占同龄人口的比重为0.6%,比“五普”下降1.1个百分点。
6、就业结构有待优化。我省青少年人口就业率(扣除青少年在校学生)为84.5%。其中,第一产业占40.2%,第二产业占28.5%,第三产业占31.3%,就业层次总体偏低。
表2 青少年就业人口的行业构成情况
单位:%
行 业 |
占比 |
行 业 |
占比 |
农林牧渔业 |
40.2 |
房地产业 |
0.6 |
采矿业 |
1.4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0.7 |
制造业 |
18.3 |
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 |
0.3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
0.6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
0.2 |
建筑业 |
8.3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 |
2.4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
3.8 |
教育 |
2.7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0.9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
1.5 |
批发和零售业 |
11.1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0.5 |
住宿和餐饮业 |
4.2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1.8 |
金融业 |
0.7 |
|
|
分行业构成看,从事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的人员较多,分别占就业总人口的40.2%、18.3%、11.1%、8.3%、4.2和3.8%。
表3 青少年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情况
单位:%
职 业 类 型 |
总计 |
16-19岁 |
20-24岁 |
25-29岁 |
30-35岁 |
党政群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
1.5 |
0.2 |
0.8 |
1.8 |
2.3 |
专业技术人员 |
7.9 |
2.5 |
6.3 |
10.4 |
8.7 |
办事人员和相关人员 |
3.3 |
1.0 |
2.8 |
4.0 |
3.9 |
商业、服务业人员 |
19.3 |
17.7 |
19.1 |
19.9 |
19.5 |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
40.2 |
47.1 |
42.7 |
37.3 |
38.5 |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
27.7 |
31.5 |
28.3 |
26.6 |
27.0 |
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
0.1 |
0.1 |
0.1 |
0.1 |
0.1 |
分职业构成看,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商业及服务业人员等职业的就业人员较多,从事专业技术及其他职业的人员较少。
7、七成适婚青年已婚。我省适婚年龄(男性满22周岁,女性满20周岁)的青少年人口102.8万人,男性44.2万人,女性58.6万人。其中,适婚男性的婚姻状况是:26.7%未婚,71.9%有配偶,1.2%离婚,0.1%丧偶;适婚女性的婚姻状况是:26.9%未婚,72.3%有配偶,0.7%离婚,0.2%丧偶。
二、主要特点
1、户籍人口远多于常住人口。“六普”资料显示,14-35岁青少年户籍人口2439.1万人,常住人口1897.8万人,说明我省青少年户籍人口净流向省外541.3万人。我省城镇青少年净流入101.9万人,形成青少年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而农村青少年净流出643.2万人。
2、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省外。我省净流向省外的18-28岁人口347.7万人,占流向省外青少年人口的64.2%。分年龄组看,19-24岁净流向省外均在30万人以上,分别为30.8万人、39.4万人、38.5万人、37.4万人、37.3万人、32.4万人。
3、青少年人口素质提升明显。“六普”资料显示,我省青少年人口中,接受高中教育人口391.0万人,接受大学及以上教育人口269.6万人,分别占20.6%和14.2%,比“五普”上升8.5个百分点和10.5个百分点。
每十万青少年人口中,接受大学、高中教育的人口分别为14205人、20605人,比“五普”分别增加10466人、8464人。
4、城乡青少年人口发展存有较大差异。从文盲人口来看,我省15岁及15岁以上青少年文盲人口11.36万人。其中,城镇文盲人口2.78万人,占同龄人口的0.3%;农村文盲人口8.58万人,占0.9%。从就业人口来看,我省16岁及16岁以上青少年就业人口中,城镇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4%、32.9%、53.1%;农村分别为60.2%、25.1%、14.7%,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仍然偏高。
三、几点思考
1、加强规划,引领青少年科学发展。围绕“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和要求,制定我省青少年人口发展规划。以规划为统领,确立我省青少年人口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指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监测评估等内容。注重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协调推进,保证规划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2、加强管理,促进青少年均衡发展。及早谋划青少年人口大量外流的应对举措,有效遏制青少年人口急剧下降的态势,促进我省青少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均衡发展。加强青少年人口结构的宏观管理,引导青少年人口在城乡、地区和行业间的均衡发展。
3、加强教育,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按照常住人口分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深化青少年素质教育,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
4、加强服务,保障青年人就业创业。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畅通失业青年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为青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补贴培训机制,实施分类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不断提升青年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强化各类创业园区的创业孵化功能,加强青年创业培训及创业项目推荐服务。完善创业融资、补贴、场地等扶持政策体系,优化政府服务,简化注册程序,降低创业成本,激发青年创业热情。
撰稿:曾 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