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统计分析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运行质量持续提升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1-07-29 16:24
[字体:  ]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运行质量持续提升
——宣城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在国家货币信贷政策从紧和物价持续走高的宏观背景下,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呈现出生产增长稳定、内需支撑增强、结构调整优化、运行质量提升的良好发展格局。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27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9.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3%。
    一、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指标保持全省领先
    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我市GDP增速快于全省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省3.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于全省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全省0.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快于全省0.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快于全省18.8个百分点。
    多数指标增幅排位靠前。从目前已反馈的主要经济指标排位情况看,多数指标增幅排位靠前。上半年,我市GDP增幅13.5%,排全省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23.1%,排全省第7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9.5%,排全省第3位;财政收入增幅54.7%,排全省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8.8%,排全省第4位。
    二、生产稳定增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工业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4.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位于全省第七位,比前5个月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增速提高1.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33行业中31行业都呈现出增长态势,增幅超过20%的行业有14个,超过30%的行业有7个。分产品看,重点监测的40个工业产品中,有30种产量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人造板产量30.69万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113.2%,商品混凝土产量46.61万立方米,增长35.9%;塑料制品产量7.49万吨,增长33.4%;钢材产量49.46万吨,增长45%;光电子器件产量6.07亿只,增长12.2%。
    服务业增长加快。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6.5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一季度快0.5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7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8.8%;批发业销售额为76.4亿元,增长22.1%;零售业销售额为109.1亿元,同比增长19.5%;住宿业营业额3.7亿元,增长33.1%,餐饮业营业额16.4亿元,增长22.4%。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53.4亿元,比年初增加75.7亿元,增长29.5%;各项贷款436.1亿元,比年初增加51.4亿元,增长29.2%。
    农业生产稳定。全市夏粮播种面积76.5万亩,比上年减少0.2 %,其中小麦播种面积72.2万亩,增长1.1%。油料播种面积69.9万亩,比上年减少2.4万亩,下降3.3 %。全市夏粮总产22.4万吨,同比增长0.3%,其中小麦产量21.7
万吨,增长2%,油料产量9.7万吨,增长2.2%。畜牧渔业生产总体稳定,上半年肉类总产量11.9万吨,增长0.1%;水产品产量4.7万吨,增长3.4 %。
    三、需求增长进一步提高,内需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今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投资额快速增长、投资结构明显优化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9亿元,同比增长39.5%,比上年同期加快3.6个百分点。全市投资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在示范区九市中,仅低于马鞍山。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同比下降26.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6.9亿元,同比增长36.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1.3亿元,同比增50.8%。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3.0亿元,同比增长39.2%。
    消费品市场活跃。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消费品的日益丰富,带动了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亿元,同比增长17%,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格局。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7.6亿元,同比增长18.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4  亿元,增长15.2%。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 31.5亿元,同比增长33.1%。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1亿美元,增长34.7%,改变了自年初以来增幅低于全省的格局。其中,出口3.5亿美元,增长37.5%,进口0.56亿美元,增长19%。
    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上半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0.9:54.2:34.9,继续保持“二三一”的结构。其中,第一、三产业比重同比分别下降1.5、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二产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投资结构显著变化。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大批项目的加快推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服务业投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涵式投资大幅增长,粗放式投资低速增长。上半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7亿元、126.9亿元、81.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1%、36.5%、50.8%,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8:59.8:38.4,服务业投资比重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投资额增长57.6%,高于全部投资18.1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额增长13.4%,低于全部投资26.1个百分点。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是先进制造业较快增长。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9%,增幅高于全部规上工业5.9个百分点;二是高耗能行业增长相对缓慢。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0.7%,低于全部规上工业2.4个百分点。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8.8%,增幅比全部规上工业高5.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8.8%。
    五、速度效益同步提高,运行质量持续提升
    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提高。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抵扣后实现利润总额28.5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4%,比全省平均增速高45.6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5位;实现利税总额41.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9.6%,比全省平均增速高44.3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4位;企业亏损面缩小,上半年亏损企业个数为78个,比去年同期下降15.2%,但企业亏损额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上半年亏损企业亏损额1.7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3.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93.89,比去年同期提高83.29点,居全省第7位。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66.5亿元,增长54.7%,继续保持增速全省第一的位次,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近6.5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9亿元,增长48.5%。主体税种增长明显。
    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随着工资水平和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上半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78元,增长18.8%,增幅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在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5638.6元,增长19.5%;转移性收入2346.1元,增长23.2%;经营净收入1496.8元,增长16.4%;财产性收入359.9元,增长35.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825元,增长20.3%,同比提高9.7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1931元,增长23.5%;家庭经营性收入1601元,增长20.1%;转移性收入57.8元,增长2.2%;财产性收入236.2元,增长5.5%。
    总体上看,上半年全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在二季度全省经济有所回落的情况下,我市经济继续保持了相对平稳的上升势头,增势强于全省。这一切充分表明我市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动力在不断增强,这为下半年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但同时,宏观经济环境仍然趋紧,资金、建设用地、电力、劳动力等要素供需矛盾突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因此,下半年,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在看到经济增长不利因素的同时,更要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利好”因素,坚定必胜信心,凝聚发展合力,抢抓发展机遇,攻坚克难,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确保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实现“十二五”开门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