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宣城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战略性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本文根据安徽省统计局对全省战略性性新兴产业进行的行业界定和实证测算结果,结合2010年工业统计年快报,对我市2010年战略性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一、战略性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情况
(一)战略性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及行业分布
根据测算,2010年,我市133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共有57个行业小类的240家企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8%,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全省的123个行业小类对比行业覆盖面为46.3%,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40家,节能环保产业21家,新材料产业116家,生物产业21家,公共安全产业6家,新能源产业6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30家。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总量及增长情况
2010年,我市24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00.35亿元,比上年增长74.5%,完成工业增加值61.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2.3%,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速高出23.7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3.8%,拉动工业增长9.7个百分点。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5个产业的增速超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其中,新材料产业完成增加值41.49亿元,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67.1%,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比上年增长66.7%,比平均增速高出14.4个百分点。总量排在第二位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8.19亿元,占13.2%,增长31.7%。
宣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汇总表 | |||||||
|
2010年企业数(个)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
2010年 |
比上年±% |
比重(%) |
2010年 |
比上年±% |
比重(%) | ||
战略性新兴产业 |
240 |
200.35 |
74.5 |
100.0 |
61.82 |
52.3 |
100.0 |
1.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 |
40 |
26.51 |
44.7 |
13.2 |
8.19 |
31.7 |
13.2 |
2.节能环保产业 |
21 |
6.80 |
49.7 |
3.4 |
2.06 |
32.9 |
3.3 |
3.新材料 |
116 |
134.22 |
93.9 |
67.0 |
41.49 |
66.7 |
67.1 |
4.生物产业 |
21 |
15.10 |
49.7 |
7.5 |
4.72 |
29.2 |
7.6 |
5.公共安全 |
6 |
2.52 |
97.8 |
1.3 |
0.78 |
66.8 |
1.3 |
6.新能源 |
6 |
0.75 |
-10.2 |
0.4 |
0.19 |
-12.2 |
0.3 |
7.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
30 |
14.45 |
37.0 |
7.2 |
4.39 |
25.7 |
7.1 |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省的排名情况
根据安徽省统计局按照2009年工业统计年报测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指标在全省排名较好。2009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为197家,居合肥(522家),芜湖(300家)和滁州(250家)之后,在全省排第4位;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3%,居合肥(32.5%)、芜湖(13.9%)、蚌埠(8.3%)和滁州(6.8%)之后,在全省排第5位。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本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看,我市为18.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6个百分点,居黄山(27.2%)、蚌埠(24.1%)、合肥(23.3%)、滁州(19.2%)和亳州(19.1%)之后,排在全省第6位。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县市区分布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市各县市区的发展较不平衡,2010年,企业数最多的宁国市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83家,占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26.4%;完成工业增加值36.97亿元,比上年增长55.1%,占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6.6个百分点。该市前三位的产业分别是:新材料产业企业45家,完成增加值30亿元;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企业22家,完成增加值5.15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企业7家,完成增加值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的3个县分别是:旌德县22.4%、绩溪县20.2%和广德县15.9%。市直工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落后,企业数只占7%,工业增加值只占2.7%。
宣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县市区情况 | ||||||||
|
企业单位数(个)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
2010年 |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2010年 |
比上年±% |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2010年 |
比上年±% |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
宣城市 |
240 |
18.0 |
200.35 |
74.5 |
18.2 |
61.82 |
52.3 |
21.4 |
市 直 |
3 |
7.0 |
1.57 |
107.2 |
1.7 |
0.59 |
73.0 |
2.7 |
宣州区 |
38 |
16.6 |
6.30 |
23.5 |
6.6 |
2.10 |
14.7 |
8.3 |
郎溪县 |
27 |
17.3 |
12.50 |
89.5 |
6.4 |
3.62 |
58.3 |
7.7 |
广德县 |
38 |
14.6 |
37.50 |
81.8 |
13.7 |
10.77 |
52.1 |
15.9 |
泾 县 |
17 |
12.1 |
5.73 |
72.7 |
7.4 |
1.80 |
50.3 |
8.5 |
绩溪县 |
20 |
18.5 |
12.98 |
107.0 |
18.0 |
3.95 |
70.8 |
20.2 |
旌德县 |
14 |
16.7 |
6.66 |
34.0 |
20.8 |
2.02 |
22.5 |
22.4 |
宁国市 |
83 |
26.4 |
117.12 |
74.4 |
44.1 |
36.97 |
55.0 |
48.0 |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重点骨干企业拉动作用明显
2010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部分重点骨干企业生产大幅增长,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从生产规模看,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9家,产值在5千万元到1亿元之间的企业有53家;从产值增速看,2010年当年新建投产企业40家,完成产值11.23亿元,产值增速在1倍以上的企业有42家,在50%到1倍之间的企业有38家。2010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大的企业是作为新材料产业的安徽中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完成产值75.52亿元,比上年增长97.5%;排在第二位的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安徽飞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完成产值7.1亿元,增长48%;排在第三位的仍然是新材料产业企业——广德金鹏塑料异型材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完成产值6.82亿元,增长38.9%。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生产总体规模小,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有限
目前我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模不大、竞争优势不明显,特别是缺乏具有强有力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除了以橡胶制品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外,其他各产业规模都偏小,其中,节能环保、公共安全和新能源三个产业的增加值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9%。另外,各县市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不平衡,有4个县区的比重低于10%,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有限。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弱
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技术创新投入大,风险高”,企业从诞生到成长,每一步走得都不容易,不愿意承担创新带来的风险,加上当前低价竞争、低技术生产方式尚有一定市场生存空间,企业整体创新需求并不旺盛,经营者很难把科研投入和创新作为长远的战略性考虑,具体表现在很多企业的技术创新仍然处于低层级阶段,即便开展了一些技术创新也只是为了维持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核心技术主要还是依靠从外部引进,或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对产品和工艺进行局部的开发和改进。
(三)市场竞争不规范,影响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
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商业道德缺失,导致个别企业可以用比搞研发少得多的经费、低得多的风险,轻而易举获得所需技术和人才;加上风险投入的进入退出机制不畅,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及市场机制不完善,产学研区域创新网络中各个主体的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影响了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动力。
三、几点建议
(一)改善发展环境,加大企业培育、市场认知及产品推介力度
要通过健全推进机制,实现宏观调控和微观提领并举;要建立专项研发基金制度,鼓励产业龙头企业努力创新,通过产品、技术革命,不断提高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要通过孵化基地、市场推介等方式使一批特色鲜明、生机盎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单位成长起来。
(二)推动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优势,科学布局,合理安排,重点保证关键产业项目、产品、技术的研发和生产所需的资金、资源的投入。“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原材料、医药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鼓励和引导金融企业着眼长远和全局,把握产业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性新兴产业的资金配比,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瓶颈和其他金融方面的难题。通过完善的产科研一体化平台,吸收社会资本投入,扩大研发成果转换,畅通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渠道,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鼓足自主创新内在动力,加强政策层面的导向作用
对企业的考核要着眼长远发展,避免偏重当期效益而导致部分企业盲目追求速度、盲目扩大外延,忽视对技术和研发的投入。同时,要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充分调动和保护好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企业创新人才的流失。
作者:朱延光
0.4
0.19
-12.2
0.3
7.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30
14.45
37.0
7.2
4.39
25.7
7.1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省的排名情况
根据安徽省统计局按照2009年工业统计年报测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指标在全省排名较好。2009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为197家,居合肥(522家),芜湖(300家)和滁州(250家)之后,在全省排第4位;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3%,居合肥(32.5%)、芜湖(13.9%)、蚌埠(8.3%)和滁州(6.8%)之后,在全省排第5位。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本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看,我市为18.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6个百分点,居黄山(27.2%)、蚌埠(24.1%)、合肥(23.3%)、滁州(19.2%)和亳州(19.1%)之后,排在全省第6位。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县市区分布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市各县市区的发展较不平衡,2010年,企业数最多的宁国市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83家,占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26.4%;完成工业增加值36.97亿元,比上年增长55.1%,占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6.6个百分点。该市前三位的产业分别是:新材料产业企业45家,完成增加值30亿元;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企业22家,完成增加值5.15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企业7家,完成增加值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的3个县分别是:旌德县22.4%、绩溪县20.2%和广德县15.9%。市直工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落后,企业数只占7%,工业增加值只占2.7%。
宣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县市区情况 | ||||||||
|
企业单位数(个)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
2010年 |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2010年 |
比上年±% |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2010年 |
比上年±% |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
宣城市 |
240 |
18.0 |
200.35 |
74.5 |
18.2 |
61.82 |
52.3 |
21.4 |
市 直 |
3 |
7.0 |
1.57 |
107.2 |
1.7 |
0.59 |
73.0 |
2.7 |
宣州区 |
38 |
16.6 |
6.30 |
23.5 |
6.6 |
2.10 |
14.7 |
8.3 |
郎溪县 |
27 |
17.3 |
12.50 |
89.5 |
6.4 |
3.62 |
58.3 |
7.7 |
广德县 |
38 |
14.6 |
37.50 |
81.8 |
13.7 |
10.77 |
52.1 |
15.9 |
泾 县 |
17 |
12.1 |
5.73 |
72.7 |
7.4 |
1.80 |
50.3 |
8.5 |
绩溪县 |
20 |
18.5 |
12.98 |
107.0 |
18.0 |
3.95 |
70.8 |
20.2 |
旌德县 |
14 |
16.7 |
6.66 |
34.0 |
20.8 |
2.02 |
22.5 |
22.4 |
宁国市 |
83 |
26.4 |
117.12 |
74.4 |
44.1 |
36.97 |
55.0 |
48.0 |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重点骨干企业拉动作用明显
2010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部分重点骨干企业生产大幅增长,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从生产规模看,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9家,产值在5千万元到1亿元之间的企业有53家;从产值增速看,2010年当年新建投产企业40家,完成产值11.23亿元,产值增速在1倍以上的企业有42家,在50%到1倍之间的企业有38家。2010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大的企业是作为新材料产业的安徽中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完成产值75.52亿元,比上年增长97.5%;排在第二位的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安徽飞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完成产值7.1亿元,增长48%;排在第三位的仍然是新材料产业企业——广德金鹏塑料异型材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完成产值6.82亿元,增长38.9%。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生产总体规模小,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有限
目前我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模不大、竞争优势不明显,特别是缺乏具有强有力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除了以橡胶制品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外,其他各产业规模都偏小,其中,节能环保、公共安全和新能源三个产业的增加值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9%。另外,各县市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不平衡,有4个县区的比重低于10%,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有限。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弱
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技术创新投入大,风险高”,企业从诞生到成长,每一步走得都不容易,不愿意承担创新带来的风险,加上当前低价竞争、低技术生产方式尚有一定市场生存空间,企业整体创新需求并不旺盛,经营者很难把科研投入和创新作为长远的战略性考虑,具体表现在很多企业的技术创新仍然处于低层级阶段,即便开展了一些技术创新也只是为了维持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核心技术主要还是依靠从外部引进,或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对产品和工艺进行局部的开发和改进。
(三)市场竞争不规范,影响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
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商业道德缺失,导致个别企业可以用比搞研发少得多的经费、低得多的风险,轻而易举获得所需技术和人才;加上风险投入的进入退出机制不畅,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及市场机制不完善,产学研区域创新网络中各个主体的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影响了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动力。
三、几点建议
(一)改善发展环境,加大企业培育、市场认知及产品推介力度
要通过健全推进机制,实现宏观调控和微观提领并举;要建立专项研发基金制度,鼓励产业龙头企业努力创新,通过产品、技术革命,不断提高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要通过孵化基地、市场推介等方式使一批特色鲜明、生机盎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单位成长起来。
(二)推动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优势,科学布局,合理安排,重点保证关键产业项目、产品、技术的研发和生产所需的资金、资源的投入。“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原材料、医药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鼓励和引导金融企业着眼长远和全局,把握产业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性新兴产业的资金配比,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瓶颈和其他金融方面的难题。通过完善的产科研一体化平台,吸收社会资本投入,扩大研发成果转换,畅通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渠道,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鼓足自主创新内在动力,加强政策层面的导向作用
对企业的考核要着眼长远发展,避免偏重当期效益而导致部分企业盲目追求速度、盲目扩大外延,忽视对技术和研发的投入。同时,要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充分调动和保护好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企业创新人才的流失。
作者:朱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