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统计分析

“十一五”宣州区经济社会发展记述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1-05-09 18:34
[字体:  ]

 

——“十一五”宣州区经济社会发展记述

 
   “十一五”时期,是宣州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又快又好的时期。五年来,区委、区政府携手全区人民紧紧围绕实现“工贸强区、两翼富民、两个翻番、崛起争先”的奋斗目标,深入推进“东向发展”、“融入苏浙沪”、“一主两翼”和“承接产业转移”等重大发展战略,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实现倍增,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经济总量加快扩张,人均水平快步提高。“十一五”时期,宣州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含市直)147.5亿元,比2005年增加70亿元。其中,实现区属地区生产总值11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500美元,比2005年增长1.3倍。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优化。区属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31.3:32.1:36.4,调整为2010年的22.9:39.9:37.2,其中第二产业比重加快提升,产业结构由三、二、一向二、三、一转型,经济结构比重从传统的农业型向制造和服务业倾斜。
“十一五”时期,在人均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家庭消费水平快步提升。2010年宣州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41元,比2005年增长90.2%,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7581元,同比增长120.5%,年均增长17.1%。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由2.3:1缩小到2:1。居民收入的增长,加快了消费水平提高。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507元,比2005年增长92.8%,年均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05元,比2005年增长79.2%,年均增长12.4%。
工业生产提速增效,农业发展稳产增收。“十一五”时期,宣州区工业实现了跨跃式发展,企业运行质量快速提升。全区形成以纺织服装、精细化工、机械加工、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支柱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5户,是2005年的5.6倍,同比净增193户;完成工业增加值2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37.4%。企业盈利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实现利税总额9.7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1亿元,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9倍和15倍,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农业呈现特色发展,粮食实现稳产增收。2010年全年完成粮食总产量50.45万吨,比2005年增加1.8万吨。“十一五”时期全区累计完成粮食总产量244万吨,比“十五”增加29万吨。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生产快速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30.6亿元,比2005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7%。到2010年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0家,其中当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4家。
    特色种植业不断扩大,烤烟、茶叶、食用菌、药材等农作物产量逐年递增。2010年全区烤烟产量达到8703吨,比2005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7%;食用菌产量8067吨,增长55.2%;茶叶产量13520吨,增长45.0%;太子参年产3917吨,同比增长16.6%。
规模户畜禽养殖业不断壮大。2010年全区规模户养殖生猪出栏7万头,占全年生猪出栏37.6%,生猪出栏总数和比重分别比2005年增长62.8%和提高20.4个百分点;2010年规模户家禽出栏1480万只,占全年出栏89.4%,比2005年提高6.7个百分点。
    特种水产品产量不断增长。2010年实现水产品产量5.4万吨,比2005年增长12.5%,其中,虾蟹类产品产量1.1万吨,比2005年增长25.7%。
投资增势强劲,引资成效显著。“十一五”时期,宣州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带动社会投资强劲增长。据统计5年累计利用省外资金270.6亿元,平均年增速达到80.1%,2010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25亿元,是2005年17.9倍。
    201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比2005年增长4.2倍,年平均增长38.9%。其中,房地产投资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2倍,年均增长59.1%。“十一五”时期全区累计社会总投资43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2倍。其中,房地产累计投资额93亿元,同比增长5.8倍。工业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7亿元,比2005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35.5%。
    商贸市场繁荣活跃,消费信心日趋增强。“十一五”时期,宣州区商贸发展加快,基本形成了以九洲、建材、肉食品等亿元批发市场,以商之都、台客隆、新百市区大型零售商场,以个体零售遍布乡镇网点的商贸格局。2010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6.2亿元,比2005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住房、交通、通信、家电等成为“十一五”时期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热点。据市、区两级调查队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094.7元,比2005年增长1.2倍;交通通信支出1373.7元,增长1.3倍,其中交通支出680元,同比增长2.6倍。近年来,汽车消费渐入百姓家庭,2010年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汽车拥有5.6辆,移动电话84.5部,家用电脑65台,空调140.6台;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816元,比2005年增长1.5倍,交通通信支出466元,同比增长1.7倍。百户农村家庭移动电话176.2部,彩电132.4台,空调51.6台,电脑7台。
    旅游业发展加快,乡镇特色文化旅游方兴未艾,到“十一五”末全区发展A级景区6个,星级农家乐5家。近5年旅游业累计创收13.7亿元,平均每年以20%速度递增,共接待游客465万人次,是“十五”时期的3倍。财政快速增长,金融稳健运行。“十一五”时期,宣州区财政迈上新的台阶,收支双破十亿元,2010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15.3亿元,比2005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39.1%;财政支出18.7亿元,同比增长3.4倍,年均增长34.2%,其中民生支出比重加大。2010年全区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支出累计9.3亿元,是2005年的4.3倍,年均增长34.2%。
    金融机构存贷余额双破百亿大关,其中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继2007年过100亿,再破200亿大关。2010年末宣州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17.1亿元,比2005年增加146.1亿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52.1亿元,同比增长2.9倍,年均增长31.4%。2010年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99.1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人均存款11506元,同比增长125.5%。
    教育“双基”结硕果,卫生事业快发展。“十一五”时期,宣州教育发展取得成效。2010年财政教育支出3.3亿元,比2005年增长1.4倍,五年累计财政教育支出13.1亿元,是“十五”的2.3倍。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全面落实,教育双基成果进一步巩固。2010年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6%。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10全区卫生事业财政支出2.3亿元,是2005年的9.9倍,五年累计卫生事业支出6.1亿元,比“十五”增长7.7倍。城乡居民医疗全面扩保,2010年末全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5.3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94.9%;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12.3万人,比上年增长22.7%。
    社会保险不断完善,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十一五”时期,宣州区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职责,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引导和拓宽就业新途径。通过建设再就业创业园区、实现基地带动就业,推行非正规就业组织模式,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对象,积极开展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2010年全区新增就业人数14129人,比上年增长68.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扩大社会各项保险覆盖面,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50631人,其中在职参保38092人,比上年新增3342人;职工医疗保险49013人,新增335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615人,增加3776人;失业保险人数25704人,与上年持平。职工医疗、失业、养老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由2005年的38.5%提高到2010年的47.2%。
    人口发展不断优化,生态建设取得进展。”十一五”时期,全区人口发展不断优化。2010年全区人口出生率8.1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男女性别比为106:100。人口政策符合率由2009年的86.1%提高到2010年90.03%。“十一五”时期,宣州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最快最好的发展的同时,加快生态建设,节约土地资源,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环境。全区绿化工作取得实效,林木绿化率36.02%,比上年提高0.32个百分点。加强耕地保护,节约资源利用,土地开发和利用并重,确保96120公顷目标耕地安全。水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农村用水安全覆盖率2010年提高到9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