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市GDP增长情况及2011年展望
2010年,宣城经济在工业高速增长的拉动下, GDP增速呈渐行渐稳的态势,一季度达17.9%,二季度15.4%,三季度15.0%,全年15.0%,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十一五”的完满收官。
一、2010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继2004年宣城经济总量突破200亿元后,2007年突破300亿元,2009年突破400亿元,2010年,经济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突破了500亿大关,达到525.7亿元,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从经济运行的轨迹分析,宣城经济总量超越百亿元大关所用时间越来越短,总量由400亿突破到500亿仅用了一年时间,实现了新的跨越。
(二)经济增长速度创十年来新高,位次居全省第六。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2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15.0%,增幅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增速比全国高4.7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与马鞍山市并列全省第六位,保持了前两个季度的位次,仍列第一方阵,为2000年以来年度增速历史最高水平。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23.3%,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26.0%;第三产业增长10.6%,三产增速在全省的位次创历史最好水平,首次进入全省前六。
(三)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8.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8.2亿元,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201.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9.0亿元。分产业看,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1:43.5:38.4调整为16.8:47.2:36.0。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同时下降,分别比上年下降1.3和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3.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66.5%和28.0%,分别拉动GDP增长0.8、9.9和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由上年的34.5%上升到38.4%,拉动GDP增长9.1个百分点,仍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
(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差距有所缩小。2010年,全市县域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发展动力较强、运行质量较高的可喜局面。全市县域生产总值达389.1亿元,增长15.7%,高于全市平均增幅0.7个百分点。有四个县市增速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郎溪、宁国增长较快,增速分别达到16.5%、16.4%,高于全市1.5个和1.4个百分点。最快与最慢的县增长差距由上年的4.5个百分点缩小到3.2个百分点。
(五)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GDP支撑力量不断加强。
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稳中趋升,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城乡居民收入都保持了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9.8亿元,增长40.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46.8亿元,增长98.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41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6651元,增长18.1%。全年财政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保持升势,达16.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由上年的8.2%提升到9.5%。
二、对2011年经济走势的初步判断
有利因素
(一)从外部因素分析,宏观发展环境总体向好。从国际环境看,2009年三季度到2010年上半年,美、欧、日等经济体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按照传统经济学定义,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并进入复苏状态。从国内环境看,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并且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来看,国家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对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作了适当调整,如收缩信贷投放、严控项目新开工、限制部分行业产能、严控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等。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远未消除,复兴之路还曲折漫长,但综合国际国内环境来总体看,预计2011年宏观经济环境将继续向好,将为我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从宣城内在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增长动能强劲。宣城经济连续5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五年来始终处于经济上升通道,2010年,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创历史新高,宣城经济继续保持向上增长的动力和惯性依然十分强烈,增长潜力巨大。
1、投资拉动力较强。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730.4亿元,总量迈上新台阶,居全省第5位,增长38.1%,增幅比前三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3.7个和2.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工业投资拉力增强。1-12月份,全市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1.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4.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7%。二产中工业投资387.6亿元,增长40.1%,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份额由上年的46.1%提高到53.1%,拉动全市投资增长32.6个百分点。全年新开工项目2652个,比上年增长21.4%。“十一五”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额接近“十五”时期的5.5倍,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建设、市政重大项目的实施,为全市经济进一步加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11年,在投资领域可谓重拳出击,将有中鼎集团产业园、华明飞彩30万台低速及专用汽车、安徽众泰科技制动器、万向节及工业模具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对今年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拓展内需增长的空间较大。宣城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内需增长潜力较大。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7亿元,同比增长19.1%,比上年高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宣城近年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城乡中低收入群体收入,2010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5141.4元,同比增长13.8%,比2006年增长67.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51元,增长18.1%,比2006年增加了近一倍。2010年,人均GDP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消费环境和消费理念日益改善,为消费需求的扩张、消费结构的升级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为全市消费增长提供广阔空间,进一步激发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3、新的增长点将有望加速形成。2009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获批设立,为宣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充分发挥我市比较优势,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1年,随着两个示范区建设的逐步推进,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将不断提升,将诞生出一大批新的增长点,进而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助推器。
不利因素
(一)通胀压力增大。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9%,同比上涨2.9%,接近3%的通胀警戒线,从去年年初以来的价格上涨的趋势来看,物价总水平仍呈震荡走高的态势。2011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依然较多,一是从国外看,继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价在粮食主产区极端天气频发、粮食需求高涨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交织影响下不断攀升,今年国际农产品市场可能仍会延续涨势。国际资源产品的价格,如铁矿石、钢材、铜铝铅锌、原油的价格也已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在加大。二是前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累计货币供应量较多,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导致国际热钱流入,增加了国内货币流动性,可能推高物价。因此,2011年,通胀压力仍然较大,而GDP的增长速度是按不变价计算的,即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因而价格持续上涨必然直接影响GDP的增长速度。
(二)核算方法的变化。2011年,国家统计局将对GDP核算方法进行改革,实行统一核算方案(征求意见稿),改革的目标一是从2011年开始,实现各省区GDP增长速度与全国总量和增长速度的衔接;二是控制并逐步缩小各省区GDP汇总数与全国GDP总量的差距。国家此前依据统一核算方案对各省市2010年上半年GDP数据进行了一次试算,从试算结果看,总量和速度都下降了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安徽省速度下降2.9个百分点。根据我市的发展现状和结构变化,统一核算方法对全市的影响方向与全省基本一致,对速度的影响将有可能比全省的变化更大一些。由于最终核算方案没有正式出台,根据省局最新反馈消息,统一核算方案将有可能从规模以上工业开始逐步过渡到全行业统一核算。核算方法的变化对我市GDP总量和增速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合以上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我们认为国际国内宏观环境虽然面临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但经济发展的积极层面不断增多,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市经济总体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
三、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始终保持工业快速发展的态势。长期以来工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增长对工业的依赖性较强。从2010年我市GDP初步核算数来看,工业占GDP的比重为38.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6%,拉动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可见工业仍是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因此加快工业的发展,对保持全市经济快速发展至关重要。要保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抓好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食品加工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二)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利益。世界银行最新的世界粮食价格的监测报告书指出,1月份的全球粮食价格总指数同比增长了29%,粮食价格的上涨已经逼近2008年6月份的创纪录高水准,世界粮食价格水平已经到达了一个危险的警戒线,粮食价格的快速上涨,主要是受全球极端天气和各种客观情况的助推,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中国的粮食问题也很难独善其身。从我市来看,1月份,全市粮食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9.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5个百分点,因此控制粮食价格快速上涨已刻不容缓,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平抑粮价的政策手段,合理调整粮食产区和销区的仓储布局,稳定粮食生产,保护粮农利益,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助推经济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89.0亿元,增长10.6%,三产增速在全省的位次创历史最好水平,首次进入全省前六。但是从总体情况看,全市三产仍然存在总量偏低,行业结构不尽合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主要集中在交通、住宿餐饮、金融等传统服务业行业,在国家制定一系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大背景下,我市应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和新兴服务业,改造传统服务业,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与优化投资结构结合起来,从而共同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控制物价,应对通货膨胀。基于季节性价格变动趋势和全球性货币泛滥推动的趋势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2011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不容忽视,物价的上涨,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涨价预期,进一步加剧价格上涨,加大企业和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城乡居民生活负担。当前,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一方面要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方针,打好宏观调控的“组合拳”,充分发挥价格、财政税收、货币、投资等各种经济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另一方面理顺价格形成和运行机制,密切关注市场尤其是食品和原材料市场物价动态,强化政府对资源性商品的配置和价格管理力度。科学把握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平衡点,合理定位价格宏观调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