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级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芜湖、蚌埠、马鞍山、滁州4市GDP增速位居前列。一季度,芜湖、蚌埠、马鞍山、滁州、安庆、宣城、阜阳、池州和合肥9市GDP增速快于全省(11.2%),比上年同期增加3个市。其中,芜湖增速连续13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蚌埠和马鞍山并列第2位,滁州位居其后(见表1)。
表1 一季度全省及各市GDP及三次产业增速(%) | ||||
|
GDP |
| ||
一产 |
二产 |
三产 | ||
全省 |
11.2 |
4.0 |
13.4 |
9.1 |
合肥 |
11.3 |
4.3 |
14.1 |
8.1 |
淮北 |
10.2 |
4.0 |
10.6 |
9.8 |
亳州 |
10.7 |
4.7 |
15.2 |
8.1 |
宿州 |
10.5 |
4.8 |
13.1 |
9.4 |
蚌埠 |
12.7 |
4.8 |
16.3 |
9.9 |
阜阳 |
11.8 |
4.6 |
15.0 |
10.6 |
淮南 |
9.2 |
4.5 |
10.3 |
7.0 |
滁州 |
12.6 |
4.0 |
16.0 |
10.4 |
六安 |
8.8 |
4.3 |
10.2 |
8.2 |
马鞍山 |
12.7 |
4.0 |
14.3 |
9.4 |
芜湖 |
12.9 |
4.2 |
15.5 |
7.6 |
宣城 |
11.9 |
3.9 |
14.6 |
9.5 |
铜陵 |
8.1 |
4.1 |
7.7 |
9.8 |
池州 |
11.7 |
4.5 |
14.6 |
9.5 |
安庆 |
12.0 |
3.8 |
15.4 |
9.0 |
黄山 |
9.7 |
4.4 |
11.5 |
8.7 |
2、16个市GDP增速位次同比 “8升6降2平”。马鞍山GDP增幅提升14个位次,由上年同期第16位上升到第2位,提升幅度最大;阜阳由第15位提升到第7位,提升幅度列第2位;宣城、池州、安庆、蚌埠、滁州和亳州6市位次同比均有所提升。淮北、六安、合肥、宿州、淮南和铜陵6市,分别由上年同期的第3、第7、第2、第5、第9和第14位,后退至第12、第15、第9、第11、第14和第16位,分别下降9位、8位、7位、6位、5位和2位,芜湖、黄山位次与上年持平(见表2)。
表2 各市分季度GDP增速排序 | |||||
|
2013 |
2012年 | |||
1季度 |
1季度 |
上半年 |
前3季度 |
全年 | |
合肥 |
9 |
2 |
2 |
2 |
2 |
淮北 |
12 |
3 |
3 |
3 |
3 |
亳州 |
10 |
11 |
13 |
10 |
11 |
宿州 |
11 |
5 |
6 |
8 |
8 |
蚌埠 |
2 |
4 |
5 |
5 |
5 |
阜阳 |
7 |
15 |
15 |
13 |
12 |
淮南 |
14 |
9 |
11 |
6 |
6 |
滁州 |
4 |
5 |
4 |
4 |
4 |
六安 |
15 |
7 |
11 |
13 |
15 |
马鞍山 |
2 |
16 |
15 |
12 |
10 |
芜湖 |
1 |
1 |
1 |
1 |
1 |
宣城 |
5 |
10 |
7 |
7 |
7 |
铜陵 |
16 |
14 |
14 |
16 |
15 |
池州 |
8 |
12 |
9 |
9 |
9 |
安庆 |
5 |
8 |
8 |
15 |
14 |
黄山 |
13 |
13 |
10 |
11 |
13 |
3、5市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提升。一季度,合肥、亳州、淮南、马鞍山和芜湖5市全部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55.1%、70.5%、74.5%和76.5%,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2.5个、1.6个、10.3个和1.2个百分点;其余11个市贡献率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六安、铜陵和黄山3市降幅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同比分别下降13.9个、11.5个和11.4个百分点(见表3)。
表3 一季度全省及各市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 | |||
|
本期 |
上年同期 |
本期-上年同期 |
全省 |
61.4 |
63.9 |
-2.5 |
合肥 |
58.0 |
56.5 |
1.5 |
淮北 |
64.4 |
72.3 |
-7.9 |
亳州 |
55.1 |
52.6 |
2.5 |
宿州 |
56.7 |
64.8 |
-8.1 |
蚌埠 |
59.6 |
60.7 |
-1.1 |
阜阳 |
56.5 |
62.1 |
-5.6 |
淮南 |
70.5 |
68.9 |
1.6 |
滁州 |
60.3 |
64.2 |
-3.9 |
六安 |
53.8 |
67.7 |
-13.9 |
马鞍山 |
74.5 |
64.2 |
10.3 |
芜湖 |
76.5 |
75.3 |
1.2 |
宣城 |
60.7 |
68.3 |
-7.6 |
铜陵 |
65.6 |
77.1 |
-11.5 |
池州 |
56.3 |
64.7 |
-8.4 |
安庆 |
64.2 |
65.0 |
-0.8 |
黄山 |
46.5 |
57.9 |
-11.4 |
4、9市服务业速度加快,贡献提升。一季度,阜阳、滁州、蚌埠、铜陵、淮北、宣城、池州、马鞍山和宿州9市服务业增速快于全省(9.1%),比上年同期增加2个市。阜阳、滁州、铜陵、淮北、宿州、六安、宣城、池州和黄山9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且提升幅度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其中六安、铜陵和黄山3市提升最多,分别比上年同期提升10.4个、10.2个和10.1个百分点(见表4)。
表4 一季度全省及各市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 | |||
|
本期 |
上年同期 |
本期-上年同期 |
全省 |
28.5 |
26.7 |
1.8 |
合肥 |
29.3 |
32.6 |
-3.3 |
淮北 |
28.5 |
22.6 |
5.9 |
亳州 |
32.9 |
37.3 |
-4.4 |
宿州 |
28.5 |
24.4 |
4.1 |
蚌埠 |
29.4 |
30.1 |
-0.7 |
阜阳 |
32.9 |
26.3 |
6.6 |
淮南 |
21.3 |
23.2 |
-1.9 |
滁州 |
28.1 |
24.1 |
4.0 |
六安 |
32.0 |
21.6 |
10.4 |
马鞍山 |
20.3 |
26.2 |
-5.9 |
芜湖 |
16.5 |
20.2 |
-3.7 |
宣城 |
29.0 |
22.2 |
6.8 |
铜陵 |
26.1 |
15.9 |
10.2 |
池州 |
30.7 |
22.3 |
8.4 |
安庆 |
26.9 |
27.2 |
-0.3 |
黄山 |
41.0 |
30.9 |
10.1 |
二、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皖江示范区工业仍然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皖江示范区(不包括六安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完成GDP2493.7亿元,增长11.8%,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产、二产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4.1%、14.2%和8.6%,增幅与全省比,一产和二产分别高0.1个和0.8个百分点,三产低0.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4.4%,增幅比全省高0.7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的贡献为64.6%,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比全省高3.2个百分点,比合肥经济圈、皖北地区分别高5.6个和4.4个百分点。
2、合肥经济圈GDP增速首次慢于全省。一季度,合肥经济圈(不包括桐城市)完成GDP1340.6亿元,增长10.7%,增幅比全省低0.5个百分点,比皖江示范区低1.1个百分点,比皖北地区低0.2个百分点,为近10年来增速首次出现的新情况。分产业看,一产、二产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4.3%、12.9%和8%,增幅与全省比,一产高0.3个百分点,二产和三产分别低0.5个和1.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3%,增幅比全省低0.7个百分点。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59%和28.6%,与上年同期比,分别下降了0.5个和1.4个百分点。
3、皖北地区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提升。一季度,皖北六市完成GDP1068.5亿元,增长10.9%,增幅比全省低0.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产、二产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4.7%、13.2%和9.3%,其中,一产、三产比全省分别高0.7个和0.2个百分点,二产低0.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29.1%,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比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分别高3.7个和0.5个百分点。
三、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
1、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状况依然存在。一季度,GDP增幅最高的芜湖与最低的铜陵相差4.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扩大0.4个百分点,比2012年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分别扩大0.5个、1.1个和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GDP增速的7市中有4市为个位数增长,分别是黄山(9.7%)、淮南(9.2%)、六安(8.8%)和铜陵(8.1%),这也是近几年少有的现象。
2、省会合肥GDP增速位次出现明显滑落。除2004年为第5位外,近10年来,省会合肥GDP增速均居全省前3位,去年各季度均位列全省第2位,今年一季度位居第9位,位次为近10年来最低,且增幅仅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领先优势明显缩小。从相关指标看,该市过半数指标增幅位列全省10位之后,其中服务业多项指标增速明显放缓,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比全省低1个百分点。
3、皖北地区多数市增速偏低。一季度,皖北地区淮南(9.2%)、淮北(10.2%)、宿州(10.5%)和亳州(10.7%)4市GDP增速较低,比全省分别低2个、1个、0.7个和0.5个百分点。其中,淮北、宿州和淮南3市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2.8个、2.1个和1.9个百分点,回落幅度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4市GDP总量占皖北地区6成,增速低缓对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步伐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