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统计分析

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推进美好安徽建设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安徽省统计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12-21 08:55
[字体: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分析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安徽实际,我们体会,转方式、调结构是推动美好安徽建设的关键。

一、转方式、调结构是我省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省转方式、调结构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34.3%提高到2011年的46.2%二是优势和新兴产业地位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家电业增加值占比由2005年的8.8%提高到2011年的10.9%;装备制造业占比由24.4%提高到31.7%;汽车业占比由6.2%提高到6.9%三是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216吨标准煤下降到2011年的0.754吨标准煤;SO2COD排放强度分别由10.6千克/万元、8.26千克/万元下降到3.5千克/万元和3.6千克/万元。四是城乡统筹稳步推进。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5.5%提高到2011年的44.8%五是区域发展趋于协调。皖北和县域发展步伐加快,2007-2011年皖北六市GDP、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8%27%,增速比“十五”时期加快3.9个和14.6个百分点;县域GDP、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4%32.8%,高于全省0.8个和6.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我省的空间还很大,任务还很艰巨。主要表现在:

1.产业层次不高。2011年,我省GDP中一产比重为13.2%,比全国高3.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为32.5%,比全国低10.9个百分点。工业中,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比重偏高,2011年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7%,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医药、通用和专用设备、通信电子、仪器仪表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占比仅为11.8%,比全国低6.4个百分点。农业中,农产品加工转换增值能力较低,2011年农业增加值率为58.3%,低于全国(58.4%),也低于中部的江西(63%)、湖北(60.4%)和湖南(61.4%)。三产中,为生活服务的初级型行业比重大(2011年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38%),现代服务业比重偏小(2011年金融业增加值比重为10.1%,低于全国12.2%的水平)。

2.需求结构有待优化。2011年,我省消费率为49.7%,比2005年下降6.5个百分点;投资率(50.5%)比全国高2.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国际正常水平(投资与消费比例大体是2575)。“十一五”时期我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7%,比投资贡献率低8.7个百分点。此外,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偏低,2011年为13.2%,低于全国36.8个百分点,且出口商品附加值不高,层次较低等。

3.资源环境压力大。主要是能源消耗水平高、环境容量小的矛盾较为突出。2011年,我省万元GDP能耗(0.754吨标准煤),高出浙江等发达地区近30%,也高于江西(0.651吨标准煤)等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29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为82立方米)的1.4倍。我省陆地面积仅占全国1.6%,但承受着占全国2.4%的二氧化硫排放量、3.8%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3.7%的废水排放量。对淮河、巢湖的污染治理,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4.生产要素制约多。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2011年我省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占8.43%,比全国高3.22个百分点;资金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差距悬殊,2011年我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全国2.5%,低于GDP3.2%的份额;农民人均经营耕地仅1.87亩,比全国低18.7%;全省科技活动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42.1%,低于全国(51.6%9.5个百分点。

5.效益水平相对低。2011年,我省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只有全国的60.4%,居中部六省末位,相当于中部第1位山西的57.1%。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每年平均0.47降到2000年以来的每年平均0.2520102011年分别仅为0.190.24

二、转方式、调结构是外部约束强化的必然选择

1.来自市场倒逼的约束。一是原材料成本上升。2006-2011年,全省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年均上涨6.4%,涨幅比出厂价格高2.3个百分点。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2006-2011年全省二、三产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年均分别增长18%17%三是环境成本上升。根据全省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目前二氧化硫排污费已由三年前的每公斤0.63元提高到1.26元。

2.来自政策的约束。一是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国家先后出台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文件,加大对“两高一剩”产业的调控力度。二是土地保护强化。2006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做出了严肃惩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等八项规定。三是节能减排强控。201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3.来自群众的愿望日益强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追求良好人居环境的愿望日益迫切,对废气、烟尘粉尘、噪声等比较突出的污染问题更是反映强烈,对清洁水、清新空气、绿色空间等期望不断提高。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群众不答应。近年来一些地方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负面案例被媒体曝光,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形象,损害了发展环境。

三、几点对策思考

1.加快追赶的步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对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安徽赶上全国翻一番水平,2012-2020年人均GDP年均增速应达11%,快于全国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应达9%(按不变价计算),快于全国增速(7%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应达8.1%,快于全国增速(6.7%1.4个百分点。

2.夯实农业基础。目前我省农业基础依然较为薄弱,粮食亩产比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少39公斤,比全国平均亩产少28公斤;农产品加工基本多为初级产品,链条短,效益不高。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优化土地经营方式,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切实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01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50.9%,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总体规模实力亟待提升。2011年,我省注册私营法人企业15.4万户,只分别相当于江苏、浙江的21.2%28.3%;私营企业户均资产4939万元,低于全国30%。为此,要开放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强化金融支持,推动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加大财税扶持,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进行减税、减费。优化发展环境,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合法权益。

4.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支撑我省工业发展的新引擎,其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已由2010年的13.6%2011年的16%上升到今年前10个月的17.8%,发展态势良好。为此,我们应顺势而为,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培育力度,充分发挥其在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等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5.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是我们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潜力所在。为此,应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促进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一方面要依托大型制造业企业,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物流仓储、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服务业;另一方面,要抓住“营改增”的机遇,承接服务业转移,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服务业企业在皖落户;同时,大力推进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和软件、电子商务、医疗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摘自作者在全省领导干部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训班上的学习体会)

 

                                        撰稿:钱晓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