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我省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多项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明显好于“十五”。但是,经济增长粗放,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数量不够协调仍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1、经济增长稳定性增强。2006-2011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3.4%,增幅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比“十五”高3个百分点,增幅高低相差2.1个百分点,波动幅度比全国低2.9个百分点,比“十五”低2.3个百分点。
2、经济效益水平提高。2011年,全省全员劳动生产率3.75万元,是2005年2.55倍,年均增长11.2%(按可比价格计算),增幅比“十五”高2.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1306.9亿元,是2005年的6.44倍,年均增长36.4%。与企业效益密切相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也增长较快,2011年两者合计为1032.6亿元,是2005年的3.83倍,年均增长25.1%,比“十五”高9.1个百分点,相当于GDP的比例由2005年的5%上升至2011年的6.7%。
3、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一是用于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大幅增长。2006-2011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累计745.66亿元,年均增长29.4%,比“十五”高11.5个百分点,比全国高5.9个百分点;相当GDP比例由2005年的0.85%提升至2011年的1.4%。二是创新人才和平台增加较多。2011年,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6.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的4%,比2005年上升0.9个百分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35家,比2005年增加34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7个,居全国第10位,与湖南并列中部第3位。三是创新成果丰硕。2011年,全省专利申请量48556件,是2005年的13.8倍,年均增长54.9%,专利申请量居全国、中部位次由2005年的第19和第4上升至2011年的第8和第1位。
4、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全省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降至2011年的0.754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38%;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由11.87吨降至4.62吨,年均下降14.6%;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由51.47万吨降至48.72万吨。
5、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我省GDP中一、二、三产比例由2005年的18.1:42:39.9调整到2011年的13.2:54.3:32.5,其中一产比重下降4.9个百分点,二产上升12.3个百分点。2006-2011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6%,比同期GDP高6.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的34.3%上升至2011年的46.2%,其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5.9%上升至63.5%。
6、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6-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和15.4%,增幅比“十五”分别高4.1个和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个和1.8个百分点,均居中部首位。
二、存在突出问题
1、投资效率有待提高。2006-2011年,全省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为0.2,比“十五”低0.1,比全国低0.03。
2、收入差距较大。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32元,两者相差12374元。从各市看,两项收入均最高的马鞍山分别达27329元和9505元,是最低的阜阳1.64倍和1.86倍。从行业看,金融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达64288元,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3.14倍。
3、产业转型压力较大。2011年,我省高耗能行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3.1%,比2005年下降5.9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
4、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06-2011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比同期GDP增幅低2.6个百分点,比工业低8.8个百分点,居中部末位。2011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4976亿元,居全国第16位,比同期GDP低两个位次,比一产和二产分别低6个和4个位次。
5、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较重。2011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30411亿标立方米,是2005年的4.37倍,年均增长27.9%;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11473万吨,是2005年的2.73倍,年均增长18.3%;全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6.1%,比2005年低2.1个百分点。
三、建议
1、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实现质量与速度的有效统一。发展经济没有一定的速度不行,然而这种速度必须要有一定的质量作为基础,必须坚持以效益为中心,这种效益还应包括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效益。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投资效率。目前,我省尚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投资将仍是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不断提高投资效率。
3、加大城乡统筹和区域联动发展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在地理空间上的协调性。继续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支持沿淮、皖北等相对落后地区加快发展,逐步缩小城乡间、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
4、加速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在资源环境上和产业层级上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或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加大对金融、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扶持力度,不断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撰稿人:林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