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生活消费结构调整明显
——2010年宣城市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2010年,宣城市加大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注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宣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650.95元,同比增加1019.34元,增长18.1%,增幅全省第二,与阜阳、亳州两市农民收入增幅领跑全省。
一、农民纯收入较快增长
(一)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
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290.35元,比上年增加508.15元,增长18.3%。其中,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416.711元,增长12.7%;在本乡镇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1674.28元,增长10.9%,其中在本地企业中劳动得到的收入804.05元,增长32%;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1199.36元,增长32.8%。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农村劳务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劳动素质不断提高,外出务工收入快速增长。随着我市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园区蓬勃兴起,拓宽了农民在本地就业渠道,农民在本地从业得到的收入稳步增加,在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乡村干部、乡村教师收入的增加也带动了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的增长。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幅较大
2010年,我市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2960.79元,比上年增加586.33元,增长18.8%。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2268.74元,增长24.8%;第二产业纯收入153.09元,增长1.8%;第三产业纯收入538.97元,增长2.8%。今年我市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价格高位运行,农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快速增加,带动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整体提高,但农产品产量、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农民增收预期不稳定。2010年我市粮食已经连续4年增产,在基数较高的情况下,继续依靠增产实现增收的难度加大。虽然粮食、棉花、油料、蔬菜价格大幅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但随着农产品价格周期缩短,波动频繁,市场调控难度加大,需求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变动越来越难以把握,对农民增收形成了新的挑战,形势严峻。近年来随着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统筹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逐步优化,这些都给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和空间,我市农村二、三产业正稳步发展壮大,相信这将是未来我市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
(三)财产性纯收入持续增长
2010年,我市农民财产性纯收入90.11元,比上年增加12.82元,增长16.6%。伴随着我市城镇化步伐加快,房屋拆迁费、土地征用补偿以及土地、房屋租金都是增收重要因素。
(四)转移性纯收入继续增加
2010年,我市农民转移性纯收入人309.7元,比上年增加30.05元,增长10.7%。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是近年来我市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内容,同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居民报销医疗费用持续增加,也是转移性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生活消费结构调整明显
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下,我市农村消费市场呈现繁荣景象,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稳步增长。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522.3元,比上年增加160.14元,增长3.4%。从生活消费支出结构消费结构看,八大项支出中,呈现“四增四减”的局面,这是近年来,我市生活消费结构调整最明显的一年。居住、交通和通讯成为2010年的农村消费热点。
1.食品消费支出略降。2010年农村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1811.07元,同比下降60.17元,下降3.2%。恩格尔系数为40%,比2009年下降了2.9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提高,食品消费结构在优化,趋向营养、健康型发展。
2、衣着消费支出稳步增长。2010年我市农村居民衣着消费品支出322.4元,同比增加28.69元,增长9.8%。衣着是体现物质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穿衣越来越讲究款式和质量,农村消费市场品牌专卖店增多,农村居民服装品牌意识逐渐加强。
3、居住支出快速增长。近年来农村居民建(购)房支出显著增长。居住条件的改善,带动了室内配套设施需求的增长,花在装修装饰上的费用也随之增加。2010年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支出774.39元,同比增加272.12元,增长54.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住房的要求不仅仅是满足居住,而是追求房屋宽敞、质量和舒适度。住房条件的改善是体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标志。2010年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支出的大幅提高,表明改善居住质量的住户投资开始成为农户生活投资的重点。
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下降幅度较大。2010年,农村居民用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298.435元,同比减少155.62元,下降34.3%。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需求的扩大和需求档次的提高是必然的。但近年来,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在我市农民家庭中基本普及,农村消费家用耐用消费品基本处于阶段性饱和状态,消费支出下降明显。
5、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持续增长。2010年,农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78.06元,同比增加28.56元,增长11.4%。随着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普及和药品市场的逐步规范,农民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健康保健意识增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持续增长。
6、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增长迅速。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交通和通讯的依赖程度加深,农民购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支出不断增加。2010年,农民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482.94元,同比增加124.96元,增长34.9%。近年来,我市农村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加上国家对农民购买交通运输工具实行优惠倾斜政策,此项消费潜力得到挖掘。同时通讯器材类,特别是移动电话新产品、套餐不断推出和价格的大幅下降,吸引了更多农民购买。2010年,我市2640个抽样调查户购买电动自行车33辆,同比增加10辆;购买摩托车65辆,同比增加3辆;购买汽车4辆,同比增加1辆;买手机191部,同比增加25部。
7、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下降。2010年,农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421.19元,同比减少34.36元,下降7.5%。
8、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大幅下降。2010年,农民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人均133.83元,同比减少40.03元,下降24.8%。
三、农民增收的建议
1、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农业保险。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维护农田水利设施,预防洪涝灾害的发生,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应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拓展粮棉油作物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和奶牛保险的覆盖面,努力提高产品的承保率。进一步针对我市农业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开发特色农业保险产品。
2、不断优化农民收入结构。2010年,我市农民纯收入快速较快增长,从分项看,工资性收入是拉动我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要保持其稳步增长,最重要的是保障农民务工外部环境的稳定性。其次是家庭经营收入中一、二、三产的结构优化,一产收入是我市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支撑点,在稳定一产收入的同时,要大力扶持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亮点。
3、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并逐步提高其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比重。逐年加大政府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和现有的教育设施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同时结合我市城镇建设、旧城改造等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以观光、旅游、度假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服务业的兴起,吸引农民向城镇流动,有效推进农村劳动力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带动我市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