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统计分析

农产品价格涨幅明显,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1-03-21 16:09
[字体:  ]
                          —— 2010年宣城市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实现了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以下特点:
    ()、农村经济总量稳步增加
    2010年,在政策驱动、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三力合一”作用下,全市农民生产积极性继续提高,农村经济总量稳步增加。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48.42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13.2%。其中,农业产值70.77亿元,增长14.5%;林业产值15.31亿元,增长16.4%;牧业产值36.59亿元,增长9.5%;渔业产值15.96亿元,增长13.2%;农林牧渔服务业9.78亿元,同比增长12.8%。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88.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6%

()、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2010年,全市各级政府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2010年,全市新农村建设共投入资金1.35亿元,新建“村村通”公路397.9公里,组组通、户户通道路硬化381.2公里;解决了15.1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厕8766个,改圈3212个,完成沼气池建设11980口;建立规范化村卫生室49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18所,新农合参保率达97%;修建和完善配套建设的农民书屋143个;农民休闲场所97处,体育活动场70处,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26个,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182个;培训新型农民3.36万人,农民工技能培训16664人,培训乡村医生50名;建设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28所,留守儿童之家142个。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农产品销售价格大幅上扬。
    2010年,我市连续克服极端天气的影响,多举措确保粮食生产。全年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目标,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的产量和规模进一步提高。
    1、粮食产量稳定增长。2010年,随着全市粮食高产示范区和水稻核心示范区的创建,我市粮食产量再获丰收,连续五年增产。据统计,全市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22.6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4%;全年粮食产量达134.49万吨,比上年增长0.61%。其中稻谷产量103.89万吨,比上年增长0.85%;小麦产量21.28万吨,比上年增长4.12%;玉米产量2.39万吨,比上年增长4.57%。豆类产量合计2.02万吨,比上年下降15.1%。薯类产量合计4.90万吨,比上年下降11.5%

2、农产品销售价格大幅上扬。2010年受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和供需关系变化等多种因素的驱使,我市粮油棉等农产品销售价格大幅上扬。据物价部门监测资料显示:市区散装大豆油(二级)价格为5.3/斤,较年初4.7/斤上涨12.8%;散装菜籽油(二级)价格为5.2/斤,较年初4.5/斤上涨15.6%。市区早籼米零售均价为1.80/斤,较年初1.60/斤上涨12.5%;晚籼米零售价为2.10/斤,较年初1.70/斤上涨23.5%;粳米零售价为2.20/斤,较年初1.80/斤上涨22.2%。红小豆零售均价由年初4.0/斤上涨至6.0/斤,涨幅为50.0%;绿豆零售均价由年初5.0/斤上涨至7.0/斤,涨幅为40.0%;花生仁零售均价由年初3.5/斤上涨至4.5/斤,涨幅为28.6%。籽棉集中收购期间平均收购价为570/百斤,较去年同期305/百斤上涨86.9%

()、林权主体改革全面完成,生态林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我市林业认真实施“东向发展”、“一主两翼”和“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战略,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生态与产业齐抓,林业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据林业部门资料显示:2010年全市共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8262公顷,其中用材林2927公顷,经济林2246公顷,防护林2557公顷,特种用途林132公顷。零星植树458.7万株,森林覆盖率达54.9%,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提高了城市的绿色空间,提升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竞争力。

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有92个乡镇,753个村参加了林改,涉及农户48万户,发证面积937.32万亩,发证率为98.9%7个县市区全部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全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

()、畜牧业健康发展
    2010年,在“家禽强市”和一系列畜牧扶持政策的促动下,全市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部肉类总产量达19.84万吨,比上年增加0.1万吨,增长0.48%。其中:全年出栏肉猪98.95万头,比上年增加3.10万头,增长3.24%;猪肉产量7.94万吨,比上年减少0.22万吨,下降2.64%。全年出栏肉用牛2.33万头,比上年增加0.09万头,增长3.97%;牛肉产量0.29万吨,增长3.12%。全年出栏家禽7743万只,比上年增加286万只,增长3.84%;全年禽肉产量11.52万吨,比上年增加0.29万吨,增长2.60%

()、渔业产量和效益双增长

2010年,我市渔业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养殖品种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市渔业健康稳步发展,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全年淡水水域养殖面积为3.09万公顷,同比增长18.9%;水产品总量达9.8万吨,同比增长4.1%

渔业部门通过科技下乡、新型农民工培训等各种有效形式,开展水产技术培训,微生态制剂应用技术、围栏网养殖技术、微孔管道增氧技术、稻田生态养殖技术等先进实用的水产技术被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水产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激发了广大养殖户的养殖热情,从而推动渔业产量和效益的双增长。全年实现渔业现价总产值15.96亿元,同比增长13.2%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随着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据抽样调查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650.95元,同比增长18.1%,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农民收入快速增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有所增长;二是随着劳动力资源利用成本的上升,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水平相应提高,使工资性收入大幅度提高;三是实行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农业综合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切实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

()、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2010年,按照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统一部署,我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五年提升行动规划”,以“食品工业推进年”活动为抓手,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农业升级转型。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总数达660家;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总数达64家,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达7家;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2家,总数达78家,占全省总量的1/9,为全省第一。全市专业合作社总数达985家,其中国家和省级示范合作社达24个,占全省总量的1/5。全市“三品一标”总数达239个,占全省总量的1/10

二、对于2011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启之年,我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强化农业基础、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为更好的做好来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推动我市从农业大市到农业强市的新跨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业生产。自去年以来,极端天气陆续增多,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因素仍是影响我市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大多农民仍秉持多年的种植传统,按照以往经验安排农业生产,在极端天气的影响下,往往由于错过最佳播种时间,进而影响产量。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灵活多变,利用手机短信、电视、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向农民传授科学的种植技术,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和种植结构,搞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继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大种植业良种补贴,推广优质、高产的农作物品种,鼓励农民优化种植结构,激发广大农户的种植热情;通过农机补贴,加速我市农业生产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3、多方面采取措施,抑制农资价格过快增长。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多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和激励农业生产,使广大农户得到了实惠,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民的种植热情。但自去年以来,随着粮食收购价格的攀升,受农资产品出厂价格上涨和物流费用上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的价格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涨幅,部分农资产品涨幅更是接近30%,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惠农政策效应,从而影响了农民种植效益和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建议联合物价、工商等多部门就农资价格过快增长现象,提出相应的对策,多举措、多方面抑制农资价格的过快增长。

4、抓住机遇,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前,由于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守人员多为老弱妇孺,难以有效组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很多沟渠杂草丛生,塘坝淤泥沉积,致使排灌不畅,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极易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建议抓住中央大力推进水利改革的历史机遇,重点推进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5、发展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初级产品过剩的情况下,搞好农产品的再加工和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造需求、开拓和延伸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减少农产品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大对规模化养殖的扶持力度,推广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大力引进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升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重点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优势,加快推进食品工业发展。
    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首先要继续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和信息指导,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其次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做好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安置工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扫除后顾之忧;第三,针对本地市场和企业需求,积极开展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为农民工在本地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